首页 > 总结 > 心得体会 > 元杂剧的曲牌怎么来的,元曲的来源和体制

元杂剧的曲牌怎么来的,元曲的来源和体制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8-31 07:47:32 编辑:八论文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元曲的来源和体制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叼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元曲的来源和体制

2,元曲分为哪两种形式

元曲包括两种文体:一种是“散曲”,属于诗歌一类;一种是剧曲,又叫杂剧,属于戏剧一类。
元曲分为散曲,杂剧,散曲分为小令,套数
元曲兴起并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则是由于元曲确立并完善了体制形式,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1、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是由两支以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相联而成。   2、曲牌: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总数很多,元代北曲共335个,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等。据此可以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和词牌名相同的,但是内容并不完全一致。此外,还有专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只有曲调而无曲词。   3、曲韵:元曲在押韵方面严守《中原音韵》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用韵上有以下特点:平仄通押,不避重韵,一韵到底,借韵、暗韵、赘韵、失韵。   4、平仄: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诗词更严,而特别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   5、对仗:曲的对仗要求比较自由,可平仄相对,也可平声相对,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曲的对仗形式有“两字对”、“首尾对”、“衬字对”等十三种,在语言的运用和词序组合上有许多特点,主要表现在:有工对也有宽对,但宽对的现象更普遍;句中自为对;错综成对或倒字为对,如“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以俗语入对。   6、衬字:曲与词最显著的区别是有无衬字,有衬字的是曲,没有衬字的是词。所谓“衬字”指的是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韵、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衬字一般用于句首。   元曲作家中留有姓名、曲作的共二百二十多人,流传至今的作品有四千五百多首(套、部),其中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含带过曲),套数四百七十余套,杂剧一百六十余部(本)。 在众多作家中,对元曲的形成作出开创性贡献的是元好问,他生于金元战乱之际,是名冠金元两代诗坛的巨星。他的作品清润疏俊,迥出时作,对元曲创作起着启导统领、规范的作用。 一、 小令   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于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最基本的特征。除了单片只曲,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如关汉卿《双调?大德歌》。   二、套数   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宋大曲、宋曲诸宫调发展而来的。体制特点有三。   1、 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   2、 各曲同押一韵。   3、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三、带过曲   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百度上有的,不知能不能帮到你

元曲分为哪两种形式

3,急需元曲的宫调和曲牌的详细解释

提起元曲,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小令中凄清萧瑟、格调苍凉的意境,只寥寥几笔,就清晰地跃然纸上,让读者心底蔓过萧秋中漂泊羁旅的惆怅和失意凄冷的愁绪。 人们喜欢《天净沙秋思》,是喜欢其中的文笔和意境,但对曲牌和宫调却多有困惑。 说到元曲的曲牌,自然而然地想到词牌。元曲是宋词中演化出来的,它和宋词一样都有自己的牌名(宋词是词牌,元曲是曲牌)。但元曲又和宋词有区别。宋词的题目一般由词牌和内容提示两部分构成,而元曲的题目却多了宫调,一般由宫调、曲牌、内容提示三部分构成。例如,马致远的《双调·夜行船·秋思》,“双调”是调式,“夜行船”是曲牌,“秋思”是内容提示。 “调式:按一定关系排列起来的一组音(不超过7个),并以其中一个音为主音组成的一个体系,这个体系叫做调式;”曲的宫调“出于隋唐燕乐,以琵琶四弦定为宫、商、角、羽四声,每弦上构成七调,宫声的七调叫“宫”,其他的都调,共得二十八宫调。”元曲中的宫调之中常用的是其中的十二种:仙吕宫、南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商调、商角调、双调、越调。 在选用宫调的时候,按照音律的风格,以调合情,或喜或悲或哀怨,都有一定的习惯。例如,游赏用仙吕、双调等宫调,哀怨则有商调、越调等宫调。同时,每一宫调都采用不同曲牌。元曲的曲牌也和宋词一样有自己特定的韵律。 元曲一般分散曲、杂剧两种。1、散曲又分套数,小令带过曲。一个套数“由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联缀而成”。小令是单支的曲子,只用一个曲牌,如果作者要表达的内容比较多,还可以把一个曲调重复用几次,叫重头小令。而带过曲则是把两三个宫调相同而音律恰能衔接的曲调连结在一起来填写(最多只能填三调),与重头小令不同,带过曲用的是不同的曲牌。重头小令与带过曲都是小令的特殊形式。2、杂剧就是元代的歌剧。散曲可以单独存在,同时也是杂剧的主要构成部分。 元曲与宋词虽然都要求按照词牌或者曲牌填写,但元曲却要求句句压韵,并且中间可以有衬字(衬字是在不更动原谱的基础上增加字数的,这个增加的字数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元曲和和宋词相比,元曲比较通俗些,而宋词则相对雅致些;元曲主要是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曲调,而宋词则是中原的曲调。 如果想填写元曲,可以按照元曲的曲牌来填写,每个采用什么调式是有一定规律的,具体可以参考《曲谱》( http://www.tspoem.cn/menu/scql/qp/)。例如,曲牌“哨遍 ”和 “耍孩儿”采用的就是“般涉调”,如果你想填写一首望夏的元曲,就可以把题目定为《双调。碧玉箫。望夏》,采用的曲谱应该是“[仄]仄平平(韵),[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韵),平仄去平平(韵)。[平]平[仄][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韵)。[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去(韵)。平(韵),仄仄仄平平去(韵)。”当然,你也可以选用其它调式和曲牌。

急需元曲的宫调和曲牌的详细解释

4,元曲的来历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于元朝产生大变化,把诗词之美融入乐声中而风行之,据考证,论曲起源可上溯至远古生民之始“钧天九奏”、“葛天八阕”,孔子亦诗三百篇作弦歌;安徽及湖南则以《楚辞九歌》为祀歌,降至汉乐府《延年协律》、唐诗《旗亭画壁》、宋词酒宴歌席,均以谱入管弦而歌之。曲为何能独得乐曲之名?也因其与音乐关系比乐府、诗词更加的密切。是韵文学发展极致,故能占魁。就中国的韵文文学,与音乐关系密不可分。以词来说,其源于唐曲子,唐曲子则出于隋唐燕乐,宋词是倚声而作,就是先有调,再按其所奏乐曲配词吟唱。又《宋元戏曲考》载:就元曲三百三十五调其渊源,出于宋代大曲十一、唐宋词七十五、诸宫调二十八。当时,文人便作另一种文学发展而拟之。宋末,民间出现更多新乐曲;如元人杨朝英编集之《太平乐府》与《阳春白雪》中之令、散套、加上少数民族乐曲。宋词渐无法满足当时需要,以致“词”在声乐上的地位就逐渐被“曲”取代之。散曲之文学形式,约产生于宋金。在元明时期发展,乃是集少数民族之乐曲,南北各地小调。《南词叙录》载: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与入乐律宋词之大成如《秦月楼》《点绛唇》《太常引》《念奴娇》又如曲调之《柳外楼》即词调之《忆王孙》,及唐宋的《大曲》、《鼓子词》《传踏》《诸宫调》《赚词》等见于《乐府诗集》,北宋宣和年间,汴京风行《蕃曲》即是少数民族之音乐,宋人曾敏行曾曰:宣和末至京,街市鄙人,多歌蕃曲名曰:《国》《四国朝》《六国朝》《蛮牌序》《蓬蓬花》等,其言至俚,一时士大夫亦皆歌之,金朝女真乐曲亦传入,如北曲《双调》中《风流体》等,《太和正音谱曲论》:元人周德清亦云:女真《风流体》等乐章,皆以女真音声歌之,虽字有差误,不伤于音律者,不为害也,在《中原音韵》北曲黄钟宫之《者刺古》双调之《阿纳忽》《古都白》《唐兀歹》《阿忽令》,越调之《拙鲁速》,商调之《浪来里》皆非北方汉族的曲调,应属于女真或蒙古乐曲。在明人王世贞《曲藻序》:曲者,词之变,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
元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关汉卿的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套数豪辣灏烂,痛快淋漓。马致远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诗坛的主要体裁。重要作家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词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总之,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题材丰富多样,创作视野阔大宽广,反映生活鲜明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语言通俗易懂,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宝贵遗产。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元曲三要素:唱(唱词),科(动作),白(对白) 元曲的代表作:窦娥冤。

5,什么是元曲小令的曲牌

元曲就是曲子,分散曲和戏曲两种。散曲又分套曲与小令两种。元曲与宋词不同,很多元曲可以根据需要加衬词,甚至加句子。所以没有谱子时拿着不同作者的同一名称的小令便会发现字数参差不齐,句子多少不一。不过有些衬字是极明显的,如王实甫的《[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棉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这里前面的小令《十二月》共六句,依谱通常都是四字句。而王实甫在每个四字句上全加了三个衬字,读起来比单纯的四字句活多了,何况唱的时候?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评此曲“对偶、音律、平仄、语句皆妙。”后面的《尧民歌》共七句,合在一起写的叫《带过曲》,当然何种可带何种不可带以及谁与谁带,自有严格的规定。
元曲就是曲子,分散曲和戏曲两种。散曲又分套曲与小令两种。不是所有戏曲里的曲子都可以用来作小令的,这好象是前人的约定俗成。以前很喜欢古诗词,后来也喜欢涉猎些曲子,但苦于无谱,只好拿一些前人的作品集中在一起分析,找出些规律性的东西依样画葫芦。后来在网上老网易社区的“古典文学”版里有[皇霸天下]网友收集上传了一些谱子,我便偷了下载在自己的硬盘里。 元曲与宋词不同,很多元曲可以根据需要加衬词,甚至加句子。所以没有谱子时拿着不同作者的同一名称的小令便会发现字数参差不齐,句子多少不一。不过有些衬字是极明显的,如王实甫的《[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棉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这里前面的小令《十二月》共六句,依谱通常都是四字句。而王实甫在每个四字句上全加了三个衬字,读起来比单纯的四字句活多了,何况唱的时候?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评此曲“对偶、音律、平仄、语句皆妙。”后面的《尧民歌》共七句,合在一起写的叫《带过曲》,当然何种可带何种不可带以及谁与谁带,自有严格的规定。 下面是我前次用过的两个曲谱(另一个《小桃红》没谱,是依前人画的“葫芦”。)《喜春来》和《乾荷叶》: 【喜春来】小令兼用。又名[喜春风]、[阳春曲]、[喜春儿]。亦入[正宫]。 ◎平◎仄平平厶,◎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 △ △ 平去上(平),◎仄仄平平。 △ △ 元好问的《春宴》被认为是这首小令的正格,其曲词如下: 梅残玉靥香犹在,柳破金梢眼未开。东风和气满楼台。桃杏折,宜唱《喜春来》。 这首小令按律应通首押韵,但我填这首小令时找不到第四句一定要押上声韵的字,又为了不损全首的意气,故用了一个“鼓”字。“鼓”字现代音与通首的曲韵读起来差不多,但严格说算出律了——它不在这个韵部里。特此说明一下,免得变成“教输先生”。 【干荷叶】小令用。又名[翠盘秋]。亦入[中吕]、[双调]。此调[南吕]专作小令用,[中吕]、[双调]只作联套用。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去。 ▲ △ △ 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去。 △ △ △ △ 这是一首来自民间小调的小令散曲曲牌,元时宋词渐渐凋零,伶人无曲可唱,所以向民间小调寻求突破。于是词作者为之填词,曲作者精细加工,遂成了“元曲”这枝咱古代文化艺术史上的奇葩。民间小调这个方向的突破,也可以说是“元曲”成其为“元曲”的一个根基式的过程。所以前人讲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话,实在太有道理了。 举一首元人刘秉忠的《乾荷叶》以为范例: 乾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减了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场雨,寂寞在秋千上。
关汉卿曲《沉醉东风》赏析 咫尺的天南地北①,霎时间月缺花飞②。 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③。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④,痛煞煞教人舍不得⑤。 “好去者⑥。望前程万里!”[注释] ①咫(zhǐ)尺:形容距离近,此处借指情人的亲近。 ②月缺花飞,比喻情人的分离。 ③阁:同“搁”,放置,这里指含着。 ④将息:调养身体。 ⑤痛煞煞:非常悲痛。 ⑥好去者:好好地去吧。起首两句从时空的角度极写离别瞬间的悲哀,空灵洒脱,以虚带实,奠定全曲的情感基调。三、四句以对句的形式具体写女主人公的送别,充实一、二句的内涵。最后三句,在引出女主人公告别之语的同时,突出其复杂的心理变化,极其本色地表达出不能自持的痛苦情态。整个曲子在真切中恰如其分地把握了送别女子时而含蓄时而坦率的情感,刻画出一个声泪俱下,依依不舍的痴情女子形象。 品评 此曲写送别,语言明白如话,感情真挚动人。它入手即总摄离别时的感受,首两句对偶句,很能表现离别者内心的痛苦,情绪的凝重。跟着写送行的场面,饯行的女子,手上端着酒杯,眼里盈盈珠泪。“搁着”两字,刻画出强忍眼泪的神态。后几句着重写临别赠言的场面:她刚刚对离人说了声保重将息,便心如刀割,再也说不下去了。毕竟,她控制住自已的情绪,也不愿意让所爱的人在离别的时刻增加痛苦,于是,她显得很爽朗,很自然,用一句美好的祝愿代替千言万语。而写她强颜欢笑,很能深一步揭示她内心的痛苦。 天香引.西湖感旧 汤式 问西湖昔日如何?朝也笙歌,暮也笙歌。问西湖今日如何?朝也干戈,暮也干戈。昔日也二十里沽酒楼香风绮罗,今日个两三个打鱼船落日沧波。光景嗟跎,人物消磨。昔日西湖,今日南柯。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张士诚部袭杀元朝守将,占领杭州,和朱元璋所领导的反元军形成对立之局。至正二十五年,张士诚失败,朱元璋胜利。杭州陷于战乱之中达十年之久。这首小令的题目虽为《西湖感旧》,实际上是感叹整个杭州的盛衰,曲折地反映了作者要求和平;实现个人抱负的愿望。 注解 天香引:即蟾宫曲。 朝也笙歌,暮也笙歌:化用林开《题临安邸》诗意“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译文 问西湖过去是怎么样?那时候早晨一片笙歌,晚上也是一片笙歌。问西湖现在是什么样?现在早晨一片干戈,晚上也是一片干戈。过去呀,二十里长堤酒楼相连,春风里身着锦绣的游人络绎不绝。如今呀,偌大湖面只见两三只打鱼船,在沧波落照间隐没。好时光已一去不返,多少风流人物消磨殆尽。过去的西湖呀,已是今日的梦里南柯。四块玉-天台路采药童,乘鸾客。怨感刘郎下天台,春风再到人何在?桃花又不见开。命薄的穷秀才,谁都你回去来?[作者简介]马致远(1250?-1324前),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早年在大都生活二十余年,郁郁不得志。元灭南宋后南下,曾出任江浙省务官,与卢挚、张可久有唱和。晚年隐居田园,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的“幽栖”生活。他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极负盛名。散曲有瞿钧编注《乐篱乐府全集》,共收套数二十二套,小令一百一十七首。[写作背景]传说东汉末年,剡县人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在今浙江省东部)采药,遇二仙女,结为夫妇,共居半年,及至电乡,子孙已历七世。此事出知南朝宋刘义庆所撰《幽明录》,原书已佚,今见《太平御览》卷四十一和《太平广记》卷六十一引《神仙传》。魏晋南北朝“篡”,“乱”频仍,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厌恶这种社会现实,向往安定幸福的生活,于是出现了一些描写无君无臣、和平美满的桃花源境界的作品,以寄托理想和愿望,刘晨、阮肇的故事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注解]怨感:感伤。刘郎:即刘晨。[译文]本来是采药童子的刘晨,在天台山遇见了仙人,便成了乘驾鸾鸟的仙客。可惜的是他又因思想凡世下了天台山,到如今春风再次吹来时,当年遇到的仙人却不知在哪里?桃花也不见再次开放了。唉,这个命薄的穷秀才,谁让你又回去了?
元曲就是曲子,分散曲和戏曲两种。散曲又分套曲与小令两种。元曲与宋词不同,很多元曲可以根据需要加衬词,甚至加句子。所以没有谱子时拿着不同作者的同一名称的小令便会发现字数参差不齐,句子多少不一。不过有些衬字是极明显的,如王实甫的《[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棉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这里前面的小令《十二月》共六句,依谱通常都是四字句。而王实甫在每个四字句上全加了三个衬字,读起来比单纯的四字句活多了,何况唱的时候?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评此曲“对偶、音律、平仄、语句皆妙。”后面的《尧民歌》共七句,合在一起写的叫《带过曲》,当然何种可带何种不可带以及谁与谁带,自有严格的规定。 下面是我前次用过的两个曲谱(另一个《小桃红》没谱,是依前人画的“葫芦”。)《喜春来》和《乾荷叶》: 【喜春来】小令兼用。又名[喜春风]、[阳春曲]、[喜春儿]。亦入[正宫]。 ◎平◎仄平平厶,◎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 △ △ 平去上(平),◎仄仄平平。 △ △ 元好问的《春宴》被认为是这首小令的正格,其曲词如下: 梅残玉靥香犹在,柳破金梢眼未开。东风和气满楼台。桃杏折,宜唱《喜春来》。 这首小令按律应通首押韵,但我填这首小令时找不到第四句一定要押上声韵的字,又为了不损全首的意气,故用了一个“鼓”字。“鼓”字现代音与通首的曲韵读起来差不多,但严格说算出律了——它不在这个韵部里。特此说明一下,免得变成“教输先生”。 【干荷叶】小令用。又名[翠盘秋]。亦入[中吕]、[双调]。此调[南吕]专作小令用,[中吕]、[双调]只作联套用。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去。 ▲ △ △ 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去。 △ △ △ △ 这是一首来自民间小调的小令散曲曲牌,元时宋词渐渐凋零,伶人无曲可唱,所以向民间小调寻求突破。于是词作者为之填词,曲作者精细加工,遂成了“元曲”这枝咱古代文化艺术史上的奇葩。民间小调这个方向的突破,也可以说是“元曲”成其为“元曲”的一个根基式的过程。所以前人讲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话,实在太有道理了。 举一首元人刘秉忠的《乾荷叶》以为范例: 乾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减了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场雨,寂寞在秋千上。http://club.dayoo.com/read.dy?b=manuscript&t=588039&i=588039&p=1据今人李昌集考证,今存元曲曲牌来源有三: 1、唐宋大曲、宋词、诸宫调。其中直接源于唐曲者有5;直接源于唐宋词者有32,而此类多为唐之教坊曲,后沿为唐宋词牌;源于宋词者25,其中格律与词同或近似者十余只,余者或为宋词孤调,或与词之格律大异,由此亦可见曲子非源于词;源于诸宫调者26;与上诸文体皆渊源者25。 2、源于宋杂剧(此杂剧非元杂剧,乃杂技、相扑、小歌舞等杂艺之总谓。而元“杂剧”乃是对元朝兴起之戏剧专指。)教坊舞曲、宋杂曲、金院本。 3、北曲本生曲牌。此类曲牌约有60%,中有北胡俚曲若《阿纳忽》《六国朝》等,有北民俗曲若《山坡羊》《穷河西》等。另有源自军乐、酒曲、佛曲等。 自此观之,唐曲一分而三,一入宋词,一入教坊若宋大曲、宋杂剧、诸宫诸、金院本,一入民间若《敦煌词》等文风者,暗流于闾巷,绵延不衰,由宋而入金元。至元,一种杂唐宋大曲、宋词、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北胡俚曲、北民俗曲为一体之“俗乐”——元曲,横空出世。
文章TAG:元杂剧的曲牌怎么来的元杂剧曲牌怎么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