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 > 其它学科 > 数学课活动尺怎么做,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活动角怎么做啊

数学课活动尺怎么做,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活动角怎么做啊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3-19 18:58:54 编辑:八论文 手机版

1,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活动角怎么做啊

用两个硬纸片分别在两端缝上摁扣的两个部分,然后按在一起可以随意变换角的大小,即实用又简单,我就是给孩子这么做的,自己觉的很满意
是活动角,那种能动的角(类似于量角器),不是题
具体问题呢?
要题目才能做
去掉相对的两个角,再摆一个即可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活动角怎么做啊

2,如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设计

任何活动都应是为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而设计的.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四人分别坐在四个方向,观察摆在课桌正中间的茶壶,让学生自己描述所观察到的茶壶的样子,再交换位置继续观察,比较与前面观察到的形状是否相同.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了从不同的方位观察同一个物体,观察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也知道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观察物体都只观察到物体的一部分.要观察到全貌,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因此,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形式,都要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使每个活动能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这样才能有助于数学知识及数学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提高,才能使学习与活动实现有机结合,使教学任务在活动中完成.二、活动设计要活而有序,要具有可操作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忘我地投入课堂活动时动起来,这样的课堂才能迸发出生命的活力.其次,一堂课的活动既要灵活多变,又要活而有序.教师在设计活动时,既要考虑其多样性和灵活性,更要考虑其有序性.课堂活动要做到富于变化,难度适中,连贯紧凑,循序渐进.一般来说,活动顺序的安排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理解到运用的原则,要使学生活动之后感觉到进步,获得成就感.最后,教师要发挥组织、引导和调控作用,使活动具有可操作性,这样才能保障学习过程顺利进行.一要合理分配每个活动的时间,随机调控课堂节奏;二要考虑每个活动的注意事项,活动前要提出要求;三设计的活动要便于操作,有客观的评价标准.三、活动形式要多而不乱,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的教学设计既包括对一节课的设计,也包括综合性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师的教学设计在关注教学目标的同时,要关注有利于引发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因此我认为在设计教学设计时应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教学设计的目标: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提高学生素质的最基本的途径,有效地设计教学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条件。“直觉不是有效课堂表现的关键,实际上,收放自如的优秀表现是经过周密计划的”。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教学已经取得了很多明显的成绩,教师普遍认为学生思维更活跃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关注教学目标、关注学生参与、关注课堂效益和质量上,做了许多创造性的劳动。但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二、教学设计的内容:教学设计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以各种学习和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理念、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小学数学都研究什么,小学生六年中要学数学的哪些内容?从数学内容层面而言,小学数学研究对象是数与形。研究数与形的表示、意义、关系和度量四个方面。三、教学设计要环环相扣1 .追寻本质,将数学学得通透些——要有高度2 .放慢脚步,把教学过程拉长——拉大半径,拉大密度教学内容分析要关注数学本质,整体把握数学内容——将数学学通透些,数学才会更简单。教学活动的设计——给学生多一些空间,学生才会施展数学能力。

如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设计

3,如何让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动起来

新教材用全新的视角展示了新理念、新形式、新内容、新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明确了“教与学”的关系,突出了学生的“学”,以学生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但在活动中老师们热情高涨,使出浑身解数试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但结果仍是死气沉沉,不尽人意。分析原因: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不情愿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说的:“在中国教室里,从形体上看,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恰恰相反,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地位,而坐着的学生之躯体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是跪着的灵魂。”如此看来,如何创造出符合数学课教学规律、教学目标和高效、高质量的数学教学模式是我们现任数学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而这个模式的核心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从学生解答情况分析,概括为“不授不会,新题不会”。就是说,题目所涉及的知识是教师没有在课堂上讲授的或讲授得不全面的,学生不会解答;题型新颖或问题方式不同于课本题目的,学生不会解答。究其根源发现,教师只是教给学生被动的去接受知识,而没有教给学生怎样主动的去吸收知识,导致了学生只会机械的模仿,更不用说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应用了。因此教师努力构建和谐高效课堂,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动起来,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最有效的途径。譬如:一、 预习课——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和自由讨论空间,提高积极性。以前上课总是希望学生一下子听懂、学会,哪知学生只会忙于收拾,或者只会依葫芦画瓢,很难有应变思维,更谈不上创造思维的培养。到底怎样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呢?1、精心设计预习提纲,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通过尝试,我不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不再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而是结合教学内容,将学生学习本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方法、规律、窍门都编织成一个个问题,形成预习提纲,使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或探究,感知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从而形成技能,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尽量让学生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2、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讨论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合作交流”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互相汇报自学结果,同时提出疑难问题互相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继续学习的心理支持,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就在“你的身边”,可以随时对你的学习提供帮助。二、 展示课——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增强自信心。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创设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情景,给他们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放开思路,勤于思考,从而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容易使学生疲累、生厌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另外展示中教师的点评也很关键,教师点评时要给于肯定和赞扬,并不断鼓励他们,要让学生经常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三、 反馈课——复习巩固,达标检测,渗透知识,灵活应用。展示课后,不同层次学生是否都能顺利达到预期目标“吃饱吃好”,需要进行反馈。我利用学生之间的兵教兵活动,让组中同学进行帮扶,各组长对本组出错的同学进行点评,并且出错的同学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进行自我剖析,但对于极个别待转化生小组长也无能为力的,我就及时进行个别辅导,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达成学习目标,不让一个同学掉队,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学到具有生活意义、力所能及的数学,获取不同层次的数学知识,从而提高不同层次的能力。每节课我通常一个组抽三名好中差生进行检测,因此,这些同学从预习课开始,不会就主动问,展示课也积极争取机会参加,有效地促进了差生的达标、中等生的进取、优生的竞争。让学生动起来,绝不是摆花架子,也不仅仅是让学生多发言,课堂上所采用的一切手段的最终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动起来,绝非是用强制的手段使他们动起来,而是通过教师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使他们自发地动起来。教师主导作用的最大发挥是创造性地创设学生生动活泼的主体活动,其操作的关键是学生主体活动的创设,标志是主体活动是否生动活泼。因此教师的作用就是千方百计地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动脑筋,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如何让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动起来

4,浅谈如何把握小学数学拓展课的尺度

教材内容拓展的必要性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推进,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的主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仅“关注双基,忽视能力;关注应试,忽视学生”;或受择校的影响,我们过分夸大了思维的拓展的必要性,强迫学生去学习“奥数”知识,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尤其是思维负担。在拓展性学习的“学”与“不学”、“拓”与“不拓”之间我们举棋不定,在拓到什么程度问题上我们往往迷失了方向,在拓展的目的性上我们缺少定位。当前也有很多学校、老师利用课题、学生小论文、社团等活动形式很好地开展了学生的拓展空间,而拓展性课堂却总是避而不谈,主要原因可能是我们很难把握拓展课的“度”。一、拓展课的对象选择拓指开辟、扩充。展指展开。拓展性学习显性是指在原有基础上展开、开辟新的学习领域,从教学方面定义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方法的扩容增加和优化发展,是对学生学习的全方位的促进。拓展课正因为其广泛的学习领域,所以其对象不只是针对部分学生,而应是让不同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有不同的收获,体验不同的成功感。小学阶段拓展课该拓展到什么程度,就是今天我要谈的“度”的把握。二、拓展课的“度”的把握1、拓展课内容难易度的把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课解决的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而不是我们强制要求学生去解决问题。所以拓展课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觉得研究数学是件有意思的事、乐于干的事。那么教者在选择拓展的内容上就要下功夫,不拘泥于传统的教材意识,也不能简单取奥数教材上的内容。它可以是教材中的一些趣味题、探究题,生活中的趣题,也可以是其他学科的,或是其他媒介中的,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我们都要认真思考,仔细操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融入我们的课堂,才能在课堂上有收获。①拓展课的内容可以是小学数学教材上的“你知道吗”?如数列计算1/2+1/4+1/8+1/16+1/32+……1/1024=教师通过图例让学生能够有所顿悟的东西,不需要学生花太多经历去死记硬背,不需要违背学生学习方法的,又能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探索欲望的。但若提升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类似于3/4+3/9+3/14+3/19……+3/104这样的数列,但显然这已不适合全体学生,这对小学生里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高要求,跳一跳是摘不到桃的。②拓展课的内容还可以是练习中的找规律。如312-213,451-154,847-748,我们发现这些算式的结果都是99的倍数。于是我们需要启发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这些结果都是99的倍数,原因在何处?再如1、2、3、4组成两个两位数,使其积尽可能最大。以其中一条边为轴旋转一周,怎样做才能让体积最大?……这些需要学生猜测、验证,然后得出结论,再实践的内容是我们拓展课需要去挖掘的。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生活趣题。如莫比乌丝带,让学生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一点原理,由此带动学生再创造、再思考的内容都值得拓展。如陈加仓老师的有趣的骰子一课,在与学生骰子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骰子中存在的秘密,解密赌场背后的秘密,即好玩,又含有思维、教育的价值,值得推广。再如《可怕的科学》中的《22的秘密》、《可怕的预言》等内容,看上去它们是些类似于魔术性质的数学,如果我们能步步设迷,不断提起学生解开这些魔术的奥秘的兴趣,那么数学课堂将变得丰富多彩。2、拓展课教学方法深度的把握拓展学习关乎学生各个学科的学习,在学习方法上可以通过猜测、观察、操作、假设、列表等进行,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也要尽可能地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选择适合、更深入浅出的方法进行。教者在教学时需要把握教学的几大基本原则,尤其是科学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启发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巩固性原则。3、拓展课中思维发散广度的把握拓展课上能让学生有发出感叹:哦,原来是这么回事。这一声感叹就是拓展课的成功标志。在课堂中学生能一起研究,一起发现表象背后的本质,是我们拓展课需要追求的目标。课堂中不断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更是课堂追求的本质。但数学思想方法呈隐蔽形式,渗透在学生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看到知识背后蕴涵的思想,运用这些思想进行再认识、再实践,那么知识与方法均可以被学生运用,再创造才有可能出现,拓展课追求的思维发散才有可能被实现。拓展课因学生需要而开设,最终的成败也取决因学生的理解、接受程度、消化程度。课后找学生聊聊天、做做后测,了解学生真正需要的,拓展课的路才能走得更远。

5,如何投放大班数学活动区材料

数学活动区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数学活动区活动与集体数学教育活动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幼儿数学学习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具有灵活性、自主性等特点的数学活动区活动还有着独特的教育价值。数学活动区的材料是供幼儿操作和互动的,它具有拓展幼儿的数学思维和能力的功能。因此,教师应该对数学活动区材料投放目的、材料选择、材料投放时机以及材料玩法制定等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教学活动区材料投放的目的 数学活动区材料的投放应以促进幼儿数学能力发展为目的。教师在投放材料前要对大班幼儿数学学习目标有所了解,以便在投放材料时更有针对性。除了参考大班幼儿的基本学习目标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以重点发展幼儿某些方面的能力为目的来提供材料。通过对中、小班幼儿的观察,教师可以较为清楚地了解大班幼儿数学方面的已有经验,以及自己班的幼儿普遍缺乏哪些方面的能力,然后重点以促进幼儿这些能力的发展为目的来提供材料。 例如,通过平时观察并结合中班幼儿末期的数学能力测查,我们了解到幼儿在平面图形的组合和理解方面普遍存在困难。进人大班后,我们便提供多种帮助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操作材料,如图形剪纸、图形拼图等,以促进幼儿平面图形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数学活动区材料的选择 明确了材料投放的目的,教师还要在多种材料之间作出选择。例如,同样是促进幼儿数字书写能力发展的活动材料,究竟是提供数字顺序图表卡,让幼儿通过填写缺少的数字来练习书写数字呢,还是将实物与数字相结合,让幼儿在做做玩玩的过程中书写数字呢?要对材料作出选择,教师必须对材料的特征有所了解。 材料的结构性是教师在选择材料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大班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规则意识,因此大班数学活动区的材料可以以高结构的游戏材料为主。教师可以通过投放一些有具体规则或玩法的材料,有重点、有针对性地促进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此外,大班幼儿还具有一定的自主游戏的意识,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游戏材料。因此,教师可以引入一些低结构的游戏材料作为补充,鼓励幼儿在操作材料时充分发挥想象。例如,我们在数学活动区的一角投放了一些形状积木、纸、笔、剪刀、胶水等,之前并没有告诉幼儿应该怎样操作这些材料。一段时间后,我们惊奇地发现幼儿自己创造了多种操作方法,如组合形状积木,将形状积木放在纸上画出形状,或参照形状积木在纸上画出形状并剪下来粘贴成图案,等等。 除了材料的结构性,教师在选择材料时还要考虑操作材料的人数和所需时间。大班幼儿的合作意识较强,他们能够通过与同伴交流和协商,共同完成一项活动。因此,教师除了提供让幼儿独立操作的材料外,还可适当提供一些合作性材料,如棋类材料、扑克类材料等,以促进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由于各种材料所需的操作时间不同,因此教师还要根据区角活动的总体时间来选择和调整材料。大班每次区角活动时间通常持续45分钟到1小时,如果教师提供的材料所需操作时间太短,对大班幼儿缺乏挑战性,幼儿就会在一次活动中频繁更换材料,无法将注意力较长时间集中在某一项任务上。但如果材料所需操作时间太长,大部分幼儿就不能在一次活动中完成操作任务,也无法获得完成活动所带来的成就感。若有些材料确有投放价值,但所需操作时间较长,教师可以考虑将幼儿一次操作未完成的作品保存下来,让幼儿在以后的操作中再完成。当然,这必须在作品便于保存且不妨碍其他幼儿操作的前提下进行。 三、数学活动区材料投放的时机 材料何时投放,投放之后何时调整,是教师常常感到困惑的问题。根据我们的经验,将数学活动区材料与主题活动内容相结合,以主题活动内容作为数学活动区材料投放的主要依据之一,可以较好地抓住材料投放的时机,更好地体现材料的教育价值。具体方法有两种,一是在集体教育活动之前投入相应的材料,为幼儿作经验的准备,也为教师把握幼儿的已有经验提供帮助;二是在集体教育活动之后投入材料,使数学活动区活动成为集体教育活动的延伸,以帮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进一步互动,更好地建构数学概念。当然,教师也可以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以更充分地发挥数学活动区活动的教育价值。例如,在开展“我自己”这一主题活动之前,我们在数学活动区投放了测量身高的尺子和测量体重的秤,鼓励幼儿合作测量各自的身高和体重。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大部分幼儿在识别尺和秤上的刻度时存在困难,且对测量单位缺乏准确的概念,经常混淆米和厘米、斤和公斤。根据这些情况,我们开展了集体数学教育活动“我长大了”,帮助幼儿解决先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活动之后,幼儿对测量身高和体重仍然抱有很高的热情。于是,我们既保留了原有的测量身高和体重的材料,让幼儿运用在集体数学教育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又在数学活动区增加了一些动物玩偶和软尺、直尺等其他测量工具,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测量经验。 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是教师判断材料投放与调整时机的另一个重要依据。材料是否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是否便于幼儿操作?是否能达成预设的教育目标?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幼儿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作出判断,并适时地调整材料。例如,为了让幼儿熟悉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我们在数学活动区投放了操作材料“豆盒”。每个“豆盒”中有不同数量的豆子,幼儿通过摇晃盒子,可将豆子分成2份,如6颗豆子可以分成3和3、2和4……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幼儿最初只是热衷于摇晃豆盒来分豆子,对盒子中豆子分成“几和几”并不关注,加之材料操作方法简单,没过多久,幼儿对摇晃豆盒渐渐失去了兴趣。经过分析,我们在材料中增加了记录用的纸和笔,并提示幼儿可以将自己分豆子的情况记录下来。事实证明,这次我们对材料的调整是成功的。记录操作结果不仅可以帮助幼儿观察不同数量的豆子分成两份后的不同结果,更好地理解数的分解和组成,还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发展数字的书写能力和用记录的形式进行表征的能力。 四、数学活动区材料玩法的制定 高结构的材料通常具有明确的玩法,这些玩法有助于大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发展。为了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教师通常会预设材料的玩法,如通过操作豆盒来理解数的组成和分解等。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幼儿改变游戏玩法或者变换不同的玩法来操作同一种材料的情况十分常见,尤其是大班幼儿,他们更有可能创造出与教师的预设玩法完全不同的玩法。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首先必须分析幼儿为什么会改变预设玩法,是因为预设玩法过于乏味,还是因为预设玩法对幼儿来说不适合?客观的分析能够促使教师正视预设玩法本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助于教师日后制定更适合幼儿的玩法。其次,教师必须看到幼儿自创玩法的价值。幼儿在原有玩法基础上形成的自创玩法是幼儿运用已有经验的结果,最能体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师还应该看到幼儿生成的玩法对幼儿来说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发展价值。

6,怎样设计小学数学练习课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有效教学的理念已渗透到了教学的各个方面,当然也渗透到了每节课的练习设计之中。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训练活动,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训练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因此,设计好有效率的练习,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下面是我对有效的设计练习课的一些体会。 一、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有应用性的练习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如:学习《千克和克的认识》后,可以布置让学生调查一袋洗衣粉、一个鸡蛋、一袋大米、……物品的重量;学了《认识钟表》后可以让学生在星期日记录整点时的活动;学习《统计》后可以让学生统计城市里主要道路上车辆通行的情况,为交通局制定车辆分流方案提供参考;……这样的练习设计,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二、设计必要性的练习 设计练习应与教材习题紧密结合,做到“课本习题为主,课外习题为辅”。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可将教材习题进行适当的组合和形式的改编。在综合性练习当中,可以适当提高教材习题的难度,进行综合训练,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老师刚教学的新知很快就理解,并对模仿性的练习做得很好,但是在做综合练习或延伸题时很多学生就会有不同程度的出现错误,由此可以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学生常常错的题,设计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领悟知识的实质。 四、设计对比性的练习。 设计对比性的练习目的是防止学生产生思维定势及干扰。学生的定势现象如:今天学习了减法应用题学生就会认为所以的应用题都是用减法来计算,因此设计练习时要做到新知交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干扰现象有如:学习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后,有些同学会把这两种图形的特征弄混淆,辨认不清,因此设计练习时,要设计一些有对比性的练习题,使学生能准确分析辨别。 五、设计有创意的趣味性练习。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数学练习要直观、生动、有趣,如运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轻松、愉快有效的完成练习。 六、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 教师作为练习设计的策划者,必须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做自己的“练习”。实践证明并不是每一个学生对于相同的练习都能承受,因此,练习设计须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差异,尽可能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练习,供学生自主选择训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虽然有些学生说的尚需斟酌,但他毕竟他们去思考了,努力了,这就是成功。 七、设计开放性练习。 所谓开放性练习就是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更广阔、更开放的练习空间和时间,能使学生在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如:教学了《千克与克的认识》后,让学生估计自己的体重、一袋大米、一袋洗衣粉、一个梨……的重量是多少。想学生更好的掌握准确度,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准确的去了解自己的体重和这些物品的重量,从中也可以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不仅调动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深化,而且可以达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南林中心小学—文青霞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有效教学的理念已渗透到了教学的各个方面,当然也渗透到了每节课的练习设计之中.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训练活动,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训练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因此,设计好有效率的练习,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下面是我对有效的设计练习课的一些体会. 一、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有应用性的练习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如:学习《千克和克的认识》后,可以布置让学生调查一袋洗衣粉、一个鸡蛋、一袋大米、……物品的重量;学了《认识钟表》后可以让学生在星期日记录整点时的活动;学习《统计》后可以让学生统计城市里主要道路上车辆通行的情况,为交通局制定车辆分流方案提供参考;……这样的练习设计,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二、设计必要性的练习 设计练习应与教材习题紧密结合,做到“课本习题为主,课外习题为辅”.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可将教材习题进行适当的组合和形式的改编.在综合性练习当中,可以适当提高教材习题的难度,进行综合训练,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老师刚教学的新知很快就理解,并对模仿性的练习做得很好,但是在做综合练习或延伸题时很多学生就会有不同程度的出现错误,由此可以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学生常常错的题,设计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领悟知识的实质. 四、设计对比性的练习. 设计对比性的练习目的是防止学生产生思维定势及干扰.学生的定势现象如:今天学习了减法应用题学生就会认为所以的应用题都是用减法来计算,因此设计练习时要做到新知交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干扰现象有如:学习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后,有些同学会把这两种图形的特征弄混淆,辨认不清,因此设计练习时,要设计一些有对比性的练习题,使学生能准确分析辨别. 五、设计有创意的趣味性练习.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数学练习要直观、生动、有趣,如运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轻松、愉快有效的完成练习. 六、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 教师作为练习设计的策划者,必须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做自己的“练习”.实践证明并不是每一个学生对于相同的练习都能承受,因此,练习设计须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差异,尽可能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练习,供学生自主选择训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虽然有些学生说的尚需斟酌,但他毕竟他们去思考了,努力了,这就是成功. 七、设计开放性练习. 所谓开放性练习就是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更广阔、更开放的练习空间和时间,能使学生在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如:教学了《千克与克的认识》后,让学生估计自己的体重、一袋大米、一袋洗衣粉、一个梨……的重量是多少.想学生更好的掌握准确度,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准确的去了解自己的体重和这些物品的重量,从中也可以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不仅调动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深化,而且可以达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7,如何进行数学活动教学

一、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素质 教育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性环节。 提高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数学课堂教 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必须要通过教学反思,积极地转变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同时,在具体的教学 实践中,创设有利于有效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教学环境,着力探究开展有效数学 教学活动的途径和办法,把课堂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一、关注学生发展是数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 展.因此,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数 学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首先,就发展的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通俗地说,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学活动, 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 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 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 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其次,就发展的 方式而言,包含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 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 效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 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简言之,即教师在数学学习中实现有效组织、 有效引导、 有效合作. 再次,从发展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 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以前教 学太注重当下发展,实际上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 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最后,就学生发展的过程而言,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有效的数学教学活 动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二、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任何有效教学总意味着 想方设法 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 为了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发展,教师要在上课前做好备课工作,也就是 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有效与否,不仅要从教师的教角度,更要 从学生的学角度出发,要把立足点建立在学生身上,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破教学的难点, 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切合实际。虽然教学设计从形式和方法的层面上来说 是多种多样的,但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不变的,即必 须依据教材特点,确立相应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预期的教 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 学过程 也就是提倡 , 用教材教 新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 。 是一个载体, 需要每一位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 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 活动的科学内涵。 用教材不等于拘泥于教材,教师也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 生的实际,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 再创造 ,实现教材由点向线,由线向面, 由二维向三维的转换,真正做到用实、 、用活、用好教材。教材中有些情境不一 定适合各个地区的孩子。教材中的动物对去过动物园的城里孩子很熟悉,而农村 的孩子则对家禽更了解,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特点灵活运用。 任何优质的教学设计总是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密切关联。 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源自认知的需要、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动机。传统的数学教学主要是传授与 接受的关系, 忽视或淡化了学生的情感态度, 使学生厌学、 怕学, 学生学的痛苦, 教师教的辛苦。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 念, 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设计生动有趣、 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 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当然,教 师在创设情境时,也应遵循现实性、有意义性和富有挑战性的原则,需明确情境 教学的目的和作用,科学适度地进行情境教学。在教学活动中,要真情关爱每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尤其 对于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多激励、多关怀,正确对待他们在知识方面的错 误,帮助他们走出误区,使他们树立起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主动参与数学教 学活动,实现情商促进智商的目标。 四、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 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能 够有力地促进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 对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状况的评 价,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 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 自信心、合作交流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变化 与发展。同时,对学生实施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数 学的自信心,从而以极大的热情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在数学教学 中,应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鉴定和研究功能,以保障课堂教 学的有效性。这样,通过评价过程的不断反 馈和调节,可以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达到目标的程度,发现教中所存在的问题。 使教师的教不断改进,学生的学习不断强化和提高。激励功能主要指被评价者通 过评价可以看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找到或发现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激起发扬优 点、 克服缺点、 不断改进教和学, 驱动他们的内部活力, 调动起教和学的积极性。 这是评价是否起到良好的作用的关键。改进功能主要是运用反馈的原因,通过评 价及时获得有关教和学的反馈信息, 判断教学过程是否有效。 好的地方得到强化, 缺点和不足得到纠正,使课堂教学不断完善、改进和提高,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 的目标。从而达到教学的整体优化,达到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鉴定功 能主要指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教学的结果进行价值的判断。 通 过评价来比较、区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获取确定学生水平和教 学有效性的证据,以便制定周密的计划进行指导和培养。另外,评价的结果也可 作为评定等级的证据,为教育管理服务。研究功能评价作为教学研究与实践的一 种工具,通过评价不断地明确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所应选择的手段和程序,为教 学研究提供必要的信息。 教学是一门艺术。实施新课程目标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设计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就是要尊重学生、关注学生遵循学生的情感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一般的学习方法为依据,确定教学目标,处理学习材料,选 择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从而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
如何进行数学活动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实物、模型、挂图以及参观、操作等手段进行教学,称为直观教学。直观教学有助于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就是通过实物或实践,外界事物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而在学生大脑中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直观具有生动性、具体性和直接性的特点。直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鉴于小学生的思维一般地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他们要接触并必须掌握的数学知识却是抽象的,这就需要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设一道桥。直观正是解决从具体到抽象这个矛盾的有效手段。(1)运用直观,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的感觉、知觉和表象,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抽象概括,就可以形成数学概念。(2)小学生形成的概念水平,与掌握感性材料的多寡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让学生多看、多操作,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多积累感知材料。(3)心理学实验表明,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和操作,能调动小学生耳、眼、口、手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的大脑保持兴奋状态;感知比较敏捷,想象比较丰富,思维比较活跃,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正确的概念,并且记忆比较牢固。所以从直观和操作开始的数学教学,是帮助儿童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力和能力的必要途径。直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有局限性,主要是只能把握个别而不能把握一般,只能把握现象而不能把握本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不要停留在直观的水平上。必须明白,直观的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并使之达到理性认识的水平。在运用中,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教学都要从直观入手,在学生已有有关经验的情况下,可以不必通过直观,直接利用已有经验建立新的概念。只有对所学的概念、法则等缺乏感性知识的依据时,直观才是不可缺少的。直观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要克服为了直观而直观的倾向
文章TAG:数学课活动尺怎么做数学数学课活动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