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 > 毕业论文 > 上市公司怎么管理,企业上市后如何进行管理

上市公司怎么管理,企业上市后如何进行管理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4-03 01:21:07 编辑:八论文 手机版

1,企业上市后如何进行管理

你的问题可以当成大学的一门专业了,叫人从何说起,不过哥就给你提供一个方向吧,上市后管理方面最重要的几个方面是:公司管治,内部控制和风险控制。这三大领域你要先弄明白,其他的都好说。

企业上市后如何进行管理

2,如果我有一家上市公司要怎么管理好

分几个方面: 1.先要有自己的企业新闻发言人,搞好沟通。有自己的企业审计部门,做好内部的纪律管理。 2.搞好企业的经营和运作问题,做到绝对的信息化约束管理,树立自己的企业文化,把企业文化深入每个员工心中,建议先树立文化再上市。上市后企业还要以经营为主,不能孤立去投资。要有高层投股的纪律约束。 3.有专门的企业金融监管部门,把该部门单独出来,做单独结算和投资。 4.制定公司内部股市管理制度,做好员工特别是高层的股市纪律管理。 5.对投资要有计划,对每项大比投资要做到自己有数。在内部信息管理软件上公开所有投资计划。 6.在董事会要有绝对的席位和股份以及话语权,保证自己的绝对地位。 7.发行的股票不能超过董事会的董事股份。要有计划合理融资。

如果我有一家上市公司要怎么管理好

3,如何管理好一家上市公司

一个现以上市的公司,对管理者的要求很高,正所谓打江山易,守难. 但是对于已成长到一定级别的公司来讲,最好的管理方法就是德.留住想留的人--- 你的大致方向一定要走在市场的前面.能看好市场前景,并做一定的规划.一定要让下 一级管理层符合你的意思.
必需管理好每一个阶层,而且要对市场有一定的了解,在每一个方面都要注意;抓紧每一个对公司有发展的机会!这才可以日日上升!
首先,在其领域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其次,有有协调和沟通能力,还要有战略眼光,和一定的承受压力的能力
我不知道你说的哪方面的 如果可以交流的话加QQ 发邮件也可以
用心管理
其实说难不难; 就在一个字利 你能处理好那就可以了

如何管理好一家上市公司

4,公司上市后资产如何管理

资产重组分为内部重组和外部重组。内部重组是指企业(或资产所有者)将其内部资产案优化组合的原则,进行的重新调整和配置 ,以期充分发挥现有资产的部分和整体效益,从而为经营者或所有者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在这一重组过程中,仅是企业内部管理机制 和资产配置发生变化,资产的所有权不发生转移,属于企业内部经营和管理行为,因此,不与他人产生任何法律关系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 外部重组,使企业或企业之间通过资产的买卖(收购、兼并)、互换等形式,剥离不良资产、配置优良资产,使现有资产的效益得 以充分发挥,从而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这种形式的资产重组,企业买进或卖出部分资产、或者企业丧失独立主体资格,其实只是资产 的所有权在不同的法律主体之间发生转移,因此,此种形式的资产转移的法律实质就是资产买卖。 上市公司重组的相关内容: 重组的方式 上市公司通过收购资产、资产置换、出售资产、租赁或托管资产、受赠资产,和对企业负债的重组,实现资产重组 资产重组具体工作有: 对企业资产和负债的重组属于在企业层面发生,根据授权情况经董事会或股东大会批准即可实现重组; 对企业股权的重组由于涉及股份持有人变化或股本增加,一般都需经过有关主管部门(如中国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的审核或核准,涉 及国有股权的还需经国家财政部门的批准。
理论上说如何管理与是否上市没有什么关系,只是上市后被第三方监管更严格而已。

5,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如何管理好资金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加强企业资金管理,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大力加强成本管理  加强成本管理,主要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成本管理的方法主要有:存贷的控制和成本的控制。存贷的控制主要包括存贷数量、计价及保管的控制。现代财务管理着眼於事前和事中的成本预测、计划和控制,这样可以有效地将成本控制在一定水平内,保证成本费用最低,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1、增强成本管理意识  企业不但要提高经营管理各部门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还要注重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要把企业的成本与企业各管理部门和员工的经济责任及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变“要我管”为“我要管”变“被动管”为“主动管”,如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麽就极大地调动了全体人员管理成本的自觉性。  2、改变成本管理的方法  企业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变单纯核算型管理为综合控制型管理,确立符合现代制度要求的成本管理方法。要积极推行“成本控制法”,实行目标成本责任管理。即按照“制造成本法”的核算原则,对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生的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工资等直接消耗和制造费用等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消耗,实行定额控制;对生产经营过程中间接消耗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消耗,实行指标或者比例控制。并完善成本预测、成本核算、成本考核、成本决策和成本分析等管理方法。做到事前成本有预测,事中成本有考核,事後成本有分析。  3、完善成本管理手段  企业要建立以企业财务部门为轴心的综合管理、统一核算、成本总控制的成本控制中心。它对以上企业目标总成本为落实目标,向企业领导层提供目标成本的执行情况和管理决策意见。  (二)强化企业资金管理  目前,不少企业一方面资金紧张,一方面资金占用较多,运营效率较低。因此,企业要提高资金的运营效率。 1、加强筹资管理  企业要树立筹资主体观念,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需求对预期筹资方式,筹资渠道和筹资结构,根据实行情况,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另外,企业筹资要重点用於企业的生产发展和技术改造,合理调控筹集资金的配置和使用,优化资金结构,提高资金效益和盈利水平。  2、加强投资管理  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的高低,取决於企业的投资规模以及最佳的投资流向和合理流量。企业要优化内部资金结构。充分发挥企业财务的调控职能,认真搞好企业内部资金合理配置,优化企业资产占用结构和产品生产结构,保证企业资金的合理占用和有效使用。 3、加强资金管理  企业应在活用资金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上下功夫。一是实行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集中核算、集中调控,加强资金的预期管理,企业要根据年度生产规划和目标,核定企业内部所属单位为完成计划期生产经营任务所需的资金要求量,各单位要明确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应承担的责任,使其主动精打细算,控制支出和节省消耗,降低资金的占用。通过事前的资金预算管理,提高企业的资金管理水平。二是搞好企业内部存量资金应用。企业一方面要防止产品积压,积极回笼资金,提高资金的周转率。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内,挖掘现有资金的潜力,较好地运用现有的存量资金,努力降低原材料和资金的占用等,达到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三是落实资金回收责任制,减少资金的占用和流失。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需要通过加快资金流通速度,尽可能在不同阶段资金充分流动的同时,能够确保资金流的稳定性。另外,上市企业需要确定合理的资金持有额度,通过专业资金管理软件对于企业资金流通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减少资金的闲置和浪费,在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资本市场运作。

6,上市公司如何进行市值管理

由于现实中的投资者价值取向多样化,控股股东和社会公众股东价值取向并不那么一致,不存在笼统的股东价值最大化。上市公司实施价值管理,需要建立基于企业长期真实价值最大化的分析模型,不断优化商业模式和盈利能力,提高经营效率和资本收益,强大核心业务,分拆贬低资本价值的业务。同时,还需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通过明确业务发展战略、价值取向来淘汰那些与自己的经营和价值理念不一致的外部股东。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上市公司股权进入全流通时代。不少上市公司开始重视市值管理。人们认为,控股股东和外部社会公众股东利益趋于一致,上市公司应该致力于股东价值最大化。 但实际上,公司价值有内在真实价值和基于公司股价计算的价值之分。现实中的投资者价值取向多样化,例如,社会公众股东至少可以分为短期交易投机型、长期投机交易型和长期价值投资型。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经营理念和价值取向同样多样化。股票市场对信息反应的有效性并不等于对公司真实价值的有效性。股票市场短期定价往往偏离公司真实价值。股价不仅反映公司内在价值,更反映短期投机因素。特别是在乐观预期的市场上,公司真实价值在股价中的比重很小,公司长期持续发展能力和真实价值与股价短期表现并不一致。因此,控股股东和社会公众股东价值取向并不那么一致,不存在笼统的股东价值最大化。 实践中,上市公司可以采用三种价值管理策略: (1)不迎合股票市场短期投机股东或分析家对公司不切实际的乐观或悲观评价,不在意股票市场对公司股票短期价格冷淡甚至负面反应,坚持以企业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真实资本价值最大化的原则来配置资本,制定公司业务发展战略、投融资战略和价值分配策略。 (2)完全迎合股票市场短期投机交易偏好,制定业务发展策略、红利政策和股票市场政策。这样的公司资本配置行为往往投机和短期化,可能引起投机的股票市场短期积极反应,但也容易导致主业竞争地位衰落。A股市场以往有不少上市公司主动迎合股票市场短期投机交易偏好,采取高转增或送股的股利政策,资本配置行为投机和短期化,虽然引起A股市场短期积极反应,但主业日益衰落。 全流通的美国股票市场的经验表明,股票分析家往往给公司设定比较乐观的增长预期,并且迫使公司管理者努力实现分析家的预期。因此,尽管公司实现了比较好的增长,但如果低于分析家的乐观预期,公司股票价格仍然下跌。如果公司管理者迫于股票市场分析家对公司未来增长的乐观预期(公司基本上不可能实现)的压力,采取的战略、投资等资本配置行为非常危险,将损害公司长期健康发展。 (3)基于公司可持续发展和真实价值增长,制定业务战略和资本市场战略,相机博弈迎合股票市场。如果控股股东认为公司股价被高估,可以利用投资者的过度热情增发股票,支持公司业务战略;利用高估的股票作为支付手段,兼并收购;分拆被股票市场高估的业务单元。如果控股股东认为公司股票价格被股票市场不合理地低估,可以回购股票,甚至退市。 上市公司实施价值管理,需要建立基于企业长期真实价值最大化的分析模型,动态持续分析竞争格局演变和资本市场融资约束条件下的企业投资价值走势,连接、评价和指导业务战略、投融资、兼并收购、重组和经营行为。不断优化商业模式和盈利能力,提高经营效率和资本收益,强大核心业务,分拆贬低资本价值的业务。 实施价值管理还需要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在处理投资者关系方面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吸引和建立一个认同自身经营哲学和价值理念的志同道合的股东群。对于坚持长期真实价值最大化的上市公司来说,需要向股票市场明确传达公司价值取向信号,以便外部投资者合理评价和选择,吸引和筛选出与控股股东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公众股东,同时,使那些怀着短期预期或不现实预期的股东离开。 欧美很多上市公司通过明确业务发展战略、价值取向来淘汰那些与自己的经营和价值理念不一致的外部股东。例如,微软上市以来,一直不派发现金红利,高速成长吸引了偏好资本收益的增长型股东群;而一些传统产业或公用事业公司,则通过稳定成长和高现金股利政策,吸引了一批养老基金等偏好稳定的现金红利的投资者。巴菲特曾指出,“我们不希望公司股票交易频繁,我们的目标是吸引长期投资者。我们努力通过我们的政策、业绩和交流,吸引那些了解我们的运作,并且能像我们(控股股东)那样衡量投资价值的股东。”“我们坚持这样做,可以不断使那些怀着短期或不现实预期的股东感到乏味而不进入或者离开。公司股票价格就可以始终以与企业内在价值相关的价格交易。

7,谁知道上市公司要怎么进行盈余管理

盈余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从以下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基本涵义。一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另一是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hne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根据以上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主要具备这样一些涵义: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它包括经理人员和董事会。尽管经理人员和董事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对企业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重大影响,企业盈余信息的披露由他们各自作用的合力所决定。第二,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即会计收益)。在雪珀的定义中,盈余管理不仅仅指对会计收益的调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的披露的管理,但是对会计收益以外的财务数据的操纵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它所具有的经济后果相对而言要小得多。如果将其纳入盈余管理的范畴反而会影响对盈余管理本质的把握。第三,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应计项目的管理,交易时间的改变,交易的创造等。第四,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中又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董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综上所述,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GAAP(或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二、盈余管理的目的  对盈余管理目的的剖析可以从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与其具体目的两个层次来了解。  1.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  毫无疑问,企业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是十分明确的,即获取私人利益。一般认为,通过盈余管理获取私人利益的主体是掌握企业管理权的高级雇员,包括总经理、部门经理和其他高级主管。现代意义上的公司制企业是以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为基础的,公司的大股东可能并不参与日常经营管理,真正掌握管理权的往往是公司的高级雇员。由于管理者与股东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他们都有各自的小算盘。因此,委托--代理关系一经建立,"道德风险"、"信任危机"等问题也将随之产生。为使二者的目标趋于一致,委托方(股东)通常采用业绩--报酬激励的方式来促使管理者尽最大努力工作。  管理激励机制产生了双重效应。一方面,它使管理者的管理活动迅速向股东的目标靠拢;另一方面,它又使管理者更积极地谋求任期内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包括报酬最大化、更多晋升机会等。为此,管理者就有动因采用盈余管理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净利润低于奖金方案的下限,管理者就有可能进一步降低净利润。这样,下一年度得到奖金的概率就会增加。相反,如果净利润高于奖金方案的上限,管理者在计算报告利润时就会尽量去除超过上限的部分,因为这部分利润得不到奖金。只有当净利润在奖金方案的上限和下限之间时,管理这才会有增加报告利润的动机。此外,管理者在卸任之前通常会选择有利的会计政策调增报告利润,以获取最后一次高额奖金。同样,业绩较差的企业管理者在任期将到时,为防止或推迟被解雇,也会利用盈余管理来粉饰真实业绩。但是,一旦管理者的变动得到确定,管理者便可能降低当期利润,以增加未来盈利的可能性。在实行承包制的企业中,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以达到获取个人利益的目的的可能性更大。  管理者报酬与会计利润挂钩的制度原本是用来消除股东与企业管理者之间的"信任危机",但实施的结果却是事与愿违,非但没有消除危机,反而加深了危机。最终的结果是管理者通过盈余管理获取了巨大的私人利益,而股东、底层雇员却成了名副其实的受害者。  2.盈余管理的具体目的  管理当局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最终目的,在实施盈余管理过程中又会有一些具体目的。与其终极目的不同的是,盈余管理的具体目的一般是以促进企业发展为中介,以达到公司规模扩张之后管理者报酬的增加、在职消费层次的提高以及政治前途的发展等终极目的的实现。盈余管理的具体目的一般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是筹资目的。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直接目的就是筹资,当公司首次发行股票时。《公司法》对企业有严格的规定,如必须在近三年内连续盈利,才能申请上市。为达到目的,企业便采用盈余管理,进行财务包装,合规合法地"骗"得上市资格。同时,经过盈余粉饰的报表还有助于企业获得较高的股票定价。再如上市公司准备配股的时候。中国证监会的有关文件规定,公司"最近三年内净资产收益率每年都必须在10%以上,属于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类的公司可略低于9%"。为了达到配股及格线,上司公司便会积极利用盈余管理调整净资产收益率以达到配股的目的。  二是避税目的。公司盈余管理的避税目的是十分明显的。"合理避税"之所以成为可能,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税法体系还不十分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颇多;另一方面是由于公司管理者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用上有较大的灵活性。比如我国企业所得税实行33%的比例税率,同时又规定了两档照顾性税率,对企业管理者而言,税法的规定便为其开展盈余管理提供了弹性空间。管理者会通过选用适当的会计政策和方法调减应纳税所得额,从而有资格按照顾性税率缴纳所得税。  三是获取政治成本的目的。政治成本是指某些企业面临着与会计数据明显正相关的严格管制和监控,一旦财务成果高于或低于一定的界限,企业就会招致严厉的政策限制,从而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为了避免发生政治成本,管理者通常会设法降低报告盈余,以非垄断等形象出现在社会公众面前。如微软公司就曾通过递延确认实际所得收入来下调盈利,以逃避美国反垄断机构的指控。  四是规避债务契约约束的目的。债权人与企业签订债务契约是为了限制管理者用债权人的资产为企业获利但却有损于债权人利益的行为。通常包含一些保证条款以保护债权人利益,如不能过度发放股利、不进行超额贷款、计提一定比例的偿债准备金等等。有些商业银行甚至规定不得向亏损企业贷款。这些都使得企业不敢轻易违反有关条款,否则会招致很高的违约成本。如果企业的财务状况接近于违反债务契约,管理者就有可能调增报告利润,以减少违约风险。盈余管理就成为企业减少违约风险的一个工具。  三、盈余管理的表现形式与防范  1.盈余管理的表现形式  一是多种形式的"利润储存器"。有些企业用不切实际的假设去估计诸如退货、贷款损失、保修费用等或有事项的准备,这样,企业就可在业绩良好时多计提准备,在业绩不佳时少计提准备,以调节利润。  二是操纵收入的确认时间。如为了虚增利润,在销售完成之前、货物起运之前,或在客户还有权取消定货或推迟购货之前,就确认收入。当为了少计利润时就做相反的操作。  三是滥用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认为,对微不足道的项目则不值得对其进行精确计量和报告。有些企业以会计上的重要性原则为借口,编造会计数据,从而达到粉饰财务业绩的目的。  四是巨额冲销。有些企业为了保证未来盈利水平,采取巨额冲销的手法。例如,在企业重组过程中夸大重组费用,以隐瞒利润。而当重组企业未来盈利不足时,这些虚列的费用,即隐瞒的利润,就会变成重组企业的收入。有些兼并公司,尤其是那些通过发行股票实施兼并的公司,在兼并时确认一大笔研究开发费用,或预提大量经营费用,形成巨额准备。在适当的时候就可以调节利润。  2.盈余管理的防范措施  一是完善会计规范。首先要求公司在改变会计方法和原则时,应尽可能详细地披露其改变对利润的影响,包括增加财务报表附表,详细列示所有调整项目。其次坚决反对以重要性为借口,为故意虚报业绩开脱责任。再次对收入确认提出严格要求,特别要避免收入的提前确认。  二是加强审计监控。注册会计师行业应明确对被兼并公司研究开发费的审计原则,对公司兼并中有关巨额冲销、资产重组以及收入确认等事项的规则应加以补充、完善。外部审计师必须把信息的完整性放在首位,不允许以追求效率而忽视效果的审计方法取代完整的审计程序。  三是加大监管力度。监管机构应将那些重组过程中预提费用、进行巨额冲销的公司,列入重点核查范围。发现问题应进行严厉的处理,加大惩罚力度。
文章TAG:上市公司怎么管理上市上市公司公司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