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初中作文 > 建构区盒子怎么摆,怎么才可以把正方体盒子摆好看一点

建构区盒子怎么摆,怎么才可以把正方体盒子摆好看一点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8-05 16:08:05 编辑:八论文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怎么才可以把正方体盒子摆好看一点

底下4个,上面一个放中间

怎么才可以把正方体盒子摆好看一点

2,教师节礼盒里的礼物怎么摆放好看盒子是心形的可以装进长28厘米

卡片和证书放中间,卡片盖住证书底部,露出证书的封面字,周围错乱的放上八宝和德芙

教师节礼盒里的礼物怎么摆放好看盒子是心形的可以装进长28厘米

3,dw如何用链接式构建盒子

用热点就可以做图片画不同区域的链接区, 两张图,你检查它们高度是不是一样, 还有看看你切图时是不是它们同样的一行高度。
浪琴表一表一盒 是买不到的

dw如何用链接式构建盒子

4,arcgis中如何构建斑块的最小包围盒

在arcgis的toolbox里面FeatureEnvelopeToPolygon 应该是这个意思 如果你同意 你结贴 加分啊 为啥呢
支持一下感觉挺不错的

5,在线等一个关于箱子摆放策略的问题

1.设小箱子边长为a*b,假设a>b,设可摆放每边的长度可摆放边a的是n1,边长b的是n2(单对每边来说)则取f(n1,n2)=min(1.1-n1*a-n2*b)>0,当f(n1,n2)越接近0时摆放地越紧密。用1号箱来说,a=0.3 b=0.24,当取n1=2,n2=2时f(n1,n2)=1.1-1.08=0.02同理2号箱为 n1=1 n2=23号箱为 n1=1 n2=4 或n1=3,n2=12.可将f(n1,n2)-=min(1.1-n1*a-(n2-1)*b)>0 每边多排列两个半个才不会掉。即看做1.1+b的正方形
支持一下感觉挺不错的

6,用纸制品制作支撑点让平面的东西站立起来的方法有哪些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幼儿用各种各样的立体物(积木、纸盒、酸奶盒)粘在动物卡片后面,使“小动物”能在建构区站起来。但这样特别占地,积木搭建的地方就小多了。怎么办呢?我想如果不用这些占地的立体物做支撑,想办法让幼儿画的动物卡片立起来,就解决了空间拥挤的问题了。而且让“动物卡片立起来”,内涵关键经验——支撑、平衡,很具有探究性。我们班幼儿做过立体相框,是有一定经验,所以我想引导幼儿使用纸制品来做动物卡片的支架,既丰富了建筑区的材料,又解决了空问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幼儿通过探究使物体立起来的方法,发展幼儿大胆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使用剪、折、粘、贴多种技能,探究平面纸制品立体化的方法。 2、培养幼儿根据自己的创想,大胆创造的能力。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幼儿画好的各种动物多个,各种材质的纸(皱纹纸、瓦楞纸、电光纸、彩色复印纸、软泡沫纸、宣纸、纸盒纸、牛奶袋纸),大森林的立体背景,胶棒,剪刀,胶条等。 2、经验准备:在教室环境中摆放几种立体物,相框等。重点、难点: 重点:启发幼儿探究“动物”立起来的几种方法。 难点:找到使纸卡片平衡的支撑点。活动过程:1、引导幼儿讨论:怎样让小动物“站”起来。 教师:看黄老师带了什么?(出示做好的大森林。) 幼儿:我们做的建筑区的大森林。 教师:在这个大森林里,小动物很想站起来看一看外面的景色,如果用托盘里的这些纸材料,你能有什么办法让动物站起来? 幼儿1:用纸在动物的后面做一根棍,就像相片似的做一个架子。 幼儿2:做一个圆的筒,动物粘在后面。 幼儿3:用奶袋纸卷一个棍。 幼儿4:做许多的支架,粘在动物身上。 幼儿5:把纸卷成一个桶,上面剪一个洞再把动物插上面。 教师:小朋友方法真多,一会儿你们可以用不同的纸来试一试,想办法让小动物们站起来,然后把站起来的动物摆在大森林中。看看谁做的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用的方法最多。2、探究让小“动物”站起来的多种方法。 幼儿独立操作,教师提供多种材质的纸张,观察幼儿使用的方法,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 场景一: 幼儿1在一个已经做好的圆桶中间,剪了一个洞,然后把一朵小花插了进去,可是由于花的茎太细,总是立不直。 教师:“想想能用什么把它固定住呢?” 幼儿1先用胶棒粘了粘发现效果不好,于是用胶条把花固定住了。“能站起来了,能站起来了”,她边说边笑着把作品放在了森林中。 场景二: 幼儿2把软的泡沫纸卷起来,反复几次,但都没成功。 教师:“老师能帮你吗?” 幼儿2:“我想让小蛇横着躺着。”可是软的泡沫纸多次卷过后,打开时两边往上翘。 教师:“你试一试把蛇架在纸上会怎么样?” 幼儿拿起了剪刀在两边上翘的地方一边剪了一个小口子,这样蛇正好能够架在泡沫纸上。 场景三: 幼儿3选择了牛奶袋纸做材料,把纸剪成一段一段的,然后卷成了一根一根的小棍。在小鸭子的两边分别用胶条粘上两小棍,可是由于小鸭子身体长,站立的时候不稳,她皱着眉头摆弄了半天。 教师:“看看,小鸭子总是往哪边倒呢?” 幼儿3:“往后倒。” 教师:“那你想一想怎么办?” 于是她很快又做了两个小棍粘在了小鸭子的中间部分,这样小鸭子就站稳了。3、分享:让小动物“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1)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方法。 每个幼儿都用自己的方法使小动物立起来了。 教师:“大森林里站满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幼儿快来介绍你是怎么让这些小动物立起来的呀?” 幼儿1:我做了一个纸棍粘在小老虎的后面,小老虎就立起来了。 幼儿2:我和豆豆的方法一样,粘在后面两个棍,就像相框后面那样。 幼儿3:我在纸筒上挖了一个洞,把小猴子插在里面了。我还做了一个支架,横着竖着(比画着)粘。 (2)引导幼儿讨论“大家都用了什么方法?哪些方法是一样的?” 教师:你们想的办法真多,而且也成功了,你们在做的时候,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幼儿1:我开始用的纸太软了立不起来,后来换了硬纸就成功了。 幼儿2:我在后面粘了一个小纸棍但老是倒,后来又在旁边粘了一个就不倒了。 教师拿起作品:赵吴,你告诉小朋友开始时你把小棍粘在哪里了?为什么会倒? 赵昊指着小老鼠的一侧:我粘这边了,就往这边倒。我粘了另一边,就不倒了。 教师:为什么在两边粘就不倒了呢? 幼儿说:因为平衡了。 4、延伸活动:将幼儿制作好的“大森林”摆放到建构区,鼓励幼儿继续制作可以立起来的动植物。个人反思: 1、本次活动其本达到预设目标,使幼儿想象得以实现。在活动中孩子们从始至终都很有兴趣,尤其在操作中每一个孩子都兴致勃勃,想了一个有一办法当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成功的站在了森林里时,更有了制作的兴趣。在活动中老师是活动的引导者,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幼儿共成功制作了三十多件作品,有七种方法,其中有三种方法是我没有想到的,比如直接将纸猴子的“腿”向两边撇,纸蛇直接插在向两边上翘的长条纸上,在一个纸筒上挖洞等方法,孩子的创造性得到了发展。 2、活动中的不足:最后小结时,缺少对幼儿独特的制作方法给予展示与肯定。主要内容: 1、教师巧妙的支持促进幼儿发展。表面上看,老师这个活动中指导的语言并不是很多,但老师为幼儿提供的这个活动本身就很有操作性和探究性,幼儿在尝试让小动物站起来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原有经验。老师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没有过多的指导和干涉幼儿,而是在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用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幼儿发现自己的问题是什么。比如引导一名幼儿发现支架粘的不平衡,然后幼儿自己来调整。在整个过程中,幼儿的操作特别充分,老师没有在技能方面帮助幼儿,而是在方法上提示幼儿,教师的支持作用体现很到位。 2、活动源于幼儿的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这个活动的来源,不是教师人为的我要上什么课,就创设或编一个情境,黄老师进行的这个活动就在解决和幼儿一起丰富建筑区中出现的问题,是班级活动的需要,是区域游戏的需要。 3、注重环境的教育功能。老师对幼儿经验方面的准备是隐性的,好像并没有过多的让幼儿说出怎样才能把小动物立起来,但在环境中展示的立体相框、之前用各种盒子支撑的纸动物,已经为幼儿积累了经验。这一次幼儿将日常习得的经验都运用了出来,所以才探究出这么多方法来。 4、活动体现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制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学习品质特别突出,严锦宽的坚持性、豆豆制作方法的独特性、幼儿在自己进行一个方法后的互相学习……幼儿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三十多件作品,有七种不同的方法,有的方法连教师都没有想到。这都是在教师为幼儿提供了适宜的学习任务、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综合评析: 根据《纲要》精神幼儿教育活动的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与视野。本次活动来源于幼儿在日常的建筑区游戏中的问题。活动目标明确,重点和难点突出,材料的提供有效支持幼儿完成任务,并为幼儿的动手操作提供了可行性。老师在活动中的观察和分析适宜,以启发提问支持、鼓励幼儿独立解决遇到的问题,指导语言非常到位,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孩子探究的支持者”的教育观念。 在黄老师的活动设计思路中,体现了问题意识,在小组教研的讨论中,也体现着教师的问题意识。其中徐老师的一个问题“老师引导幼儿说一共有几种方法时,幼儿并没有太多的回馈,大家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引导着教师从关注活动的成功一面转而进一步分析思考存在的问题,调动集体的智慧梳理思路,延伸活动,也使得本次研讨活动更有深度和实效。
虽然我很聪明,但这么说真的难到我了

7,幼儿园材料空间摆放对幼儿有哪些能力的提高

1 小空间班级内涵   “小空间”一词源于我园建园久,班级空间较小,格局差,是个一眼就可尽收眼底的活动空间。各班建筑面积仅仅只有四十几平方,按照人均达2.32平方来要求我们的活动空间是远远不够的。人均占地面积除去班级的物品摆放,活动不足一平米。教师在创设班级环境的过程中常常觉得活动空间太小,很难创设区域活动环境。在拥挤狭小的环境中游戏、学习往往会导致幼儿无法有序安静的开展游戏活动,如何利用这狭小空间,让它最大化的合理利用,成为孩子们的游戏天地,满足孩子的游戏需要,   概括地说,小空间班级是指实际可利用空间面积相对较少、远远低于最佳合理的空间密度2.32平方米、在区域活动开展方面有着诸多的局限性,在区域设置安排上有一定困难的班级。   2 小空间班级设置存在的问题   区域环境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更是实施课程、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条件和媒介。为了给幼儿创设良好的区域游戏环境,我们立足从实际出发,积极寻求方法,找出路。从一系列的调查问卷中我们了解到:22%教师不太满意班级设置,28%教师满意现在班级设置,还有50%教师比较满意。认为区域安排与设计不一致的教师中,有70%的人认为班级空间小,无法固定区域,班级场地不够用,不能合理安排区域。班级现有固定区域设置情况其中71%的教师认为固定区域应该在3—4个左右。大部分教师的观点是:根据班级幼儿年龄特点和阶段性需要设置固定区域。85%的教师认为班级场地不够用,不能合理安排区域。   针对现有情况,在不断调整和反思过程中,我们重新审视班级小空间区域环境的创设,思考“如何更好的利用有限的空间?我们发现,所呈现出的小空间区域环境创设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空间设置方面很多教师能考虑到区与区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特性,合理安排空间,但没充分挖掘。   2.教师敢于思考、敢于创新,但想法往往会脱离客观实际。   3.教师能发挥区域之间的联动作用,但没有充分挖掘相互之间的联系,没有将作用发挥到最大效应。   4.区域游戏中教师还没有充分放手,让区域活动成为幼儿完全自主性的活动。   在不断的反思中,我们觉得应该充分挖掘园所的空间利用,在有限的空间里创设无限多的可供幼儿游戏的区域场所,并相应的突显出自己幼儿园的特色。   3 小空间班级区域设置的策略   如何做到“因地制宜”?如何做到有限空间无限放大?如何做到小空间班级一样可以开展高质量的游戏?等等。对此我们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尝试。   3.1 预设优化的策略   3.1.1 利用班级空间   班级是孩子一日游戏生活的场所,教师一定充分利用班级地面空间,上空的空间,合理化的布置,优化区域材料的资源,合理布局,在班级的弹性空间里,让孩子自由快乐游戏。   3.1.2 设置公共区域   “公共区域”就是利用班与班之间的相邻空间或者是一个公共的场所设置的活动区域(我们就是以公共的走廊所设置的),其中的空间和材料为这些班级幼儿所共享,活动内容和方式也是由他们自由选择、商议、设计。由于相邻与合作,班与班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便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区域内的互动也呈现着丰富多样的局面。   3.1.3 公共区域优势   由于公共区域为年级甚至不同年龄段的活动场所,打破了班级甚至年龄段的界限,拓宽了原有的活动空间,使幼儿拥有了更广泛的环境与信息资源,同时也创造了很多有利条件。   公共区域大大丰富了幼儿的认知经验及社会性活动经验,提高了有限教育的资源的利用率,也促进了教师间的经验互动与合作,使一加一远远大于二。   3.2 提高优化的策略   我们想创设一个既可以满足幼儿个别活动,又可以进行集体活动的环境,一个具有整体布局,又有细节暗示,动静交替、分离的环境,蕴含着教育因素,可以促进幼儿和谐、快乐、富有个性成长的多元、开放、互动的主题区域环境。   3.2.1 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是实践的依据,理论学习能使教师的新旧观念发生冲突,能刺激教师对不同理论进行对比与反思,从而较快地吸收新信息,实现观念的转变。为此,我们根据教师本身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有关环境创设的理论材料。(1)教师应在现有条件上,尽可能的为幼儿创设一个丰富多彩、多功能、多层次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区域环境,我们组织教师学习《学前儿童游戏》、《给教师的101条建议游戏》等书籍,使教师明确区域教育价值的实现必须以环境为依托。了解区域环境创设的原则应是:开放性、合理性、科学性等。(2)通过学习《学前儿童游戏》,使教师对环境的有利用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通过学习理论、讨论,加强了教师对小空区域创设的理解,为实现观念、行为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3.2.2 优化空间策略   (1)区域隔断,收放自如   班级空间较小,所以区域隔断是可收,可放的。这样班级的弹性空间就相对变大,孩子的活动空间也相对变大。如小班的娃娃家隔断,使用的是纸箱盒子,撕开贴上粉色的即时贴,装饰上漂亮的图案,打开或合拢都很方便。建构区里的纸筒隔断,用胶枪粘在一起,收的时候把它朝着墙边一放既美观又收的方便。   (2)充分利用好公用的空间   即地面空间,教室内外的地面上可以画上各种图形、数字。在活动室的地板上贴上数字。让幼儿根据组别来对应数字自觉排队。室内空间小不适合幼儿进行大的运动,将过道充分利用起来。在室外的过道,可以创设了一条马路,积极利用地面空间,为孩子创造游戏的条件,让幼儿在小的过道里同样可以玩一些与音乐,语言相结合的游戏。   (3)充分利用好墙面、柜面   班级的墙面、柜面可利用性很强,就像会说话的墙,可以变成幼儿游戏,娱乐的桥梁。幼儿可以在墙裙瓷砖上进行绘画、涂鸦、撕贴等美工活动。还可以将一些可操作的材料放置在墙面上进行数学活动,如走迷宫,找图形,按数取物等。幼儿只需要坐在小椅子或地垫上就可以操作,简单又有效的利用了墙面。   (4)合理利用好窗台   班级窗户较多,为了充分挖掘它的可利用度,我们可以在这里开辟种植区或摆放孩子的手工作品,即可成为孩子们的作品展示区。   (5)充分利用好教室上空的空间   班级一般都有悬梁,在悬梁上,我们通过吊挂各种具有教育性和装饰性的物品来实现空中的有效利用。   (6)充分利用废旧材料   废旧材料除了成为玩具、半成品材料,还可以成为幼儿管理自己物品的收藏工具。如:鞋盒、糖果盒子里放着各种各样的幼儿收集来的小棒、纸张、剪刀、橡皮泥、笔等操作工具。在游戏中,当幼儿需要各种必备的材料时,可以随时找到,既整齐方便,又有利于幼儿对物品的有序管理,增强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   3.2.3 区域布置策略   幼儿园的游戏环境是一项重要的教育资源,以幼儿为主体,能与幼儿互动“对话”的游戏环境创设,能极大地提高孩子们游戏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只以班级为单位创设环境有很多不足,幼儿的活动范围较小,幼儿接触交往的伙伴较少,而频繁的更换或增减环境材料;一是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二是易造成资源浪费;如果创设全园性幼儿互动环境,则又会出现大龄幼儿对低龄幼儿游戏环境创设内容不感兴趣,低龄幼儿难以容入大龄幼儿班级环境创设内容现象。也就是说,过难过易的环境创设内容都会影响到幼儿的游戏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们形成了创设平行班幼儿互动开放环境的新思路。   我园的楼层分配是按照孩子的年龄阶段来分的,因此在每一层楼的环境创设上,我们各年级组充分考虑该楼层孩子的年龄特点,对走廊公共区域进行创设,逐渐使走廊的公共区域环境发挥最大的教育实效性。一楼小班,主要以角色游戏为主,通过娃娃家、糖果屋、小舞台培养小班孩子的参与游戏的兴趣;二楼中班,主要以建构为主,培养孩子发散性思维,搭建自己的梦想。三楼大班,主要以社会性游戏为主,通过小吃店、超市、银行等多种游戏形式,培养了孩子们的交往合作能力。   3.2.4 班级特色显现   观摩展示是教师形成新的教学能力的过程,是在学习借鉴他人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的过程。我们围绕幼儿园特色教学音乐和美术,每个班级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师的个人特长在班级中创设了美术特色区域和音乐特色区域,最大限度的发挥区域的学习、娱乐功能。幼儿园还组织了平行班观摩,大大激发了教师创设环境的积极性,使区域环境创设真正落到实处。   班级的区域环境也是根据自己的特色而创设。以小班段为例,小三班以手指点画以及音乐游戏为自己的主要特色,小二班以色彩游戏和集体舞为自己的主要特色,小一班以线条画和歌表演为自己的主要特色。   3.3 区域活动组织指导策略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由选择、自主探索、按自己意愿进行活动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区域活动是教师完全不加影响、不加控制的自由天地。实际上,幼儿完全自由的活动,往往带有很大的试误性质,只有通过教师对区域活动科学的组织与指导,才能保证幼儿有效的学习并获得发展。   3.3.1 保证充分活动时间   随着区域游戏研究的深入,教师们逐渐认识到自己要做的工作与幼儿发展之间的关系。例如,小空间班级在区域活动前的环境准备、材料投放、谈话、收拾整理及组织评价等环节都需要占用区域游戏的时间,普遍感到幼儿游戏的时间短了,其游戏质量无法保证。因此,我园延长了区域游戏的时间,由原来的四十分钟增加到一个小时。调整后,幼儿的游戏时间得到了保证,做到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进行充分的游戏,在游戏中情绪稳定、积极探索,获得了新发现,建立了新经验,教师们也不再觉得手忙脚乱了。   3.3.2 发挥幼儿自主作用   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更是环境的主人。《纲要》提出:“幼儿是一个主动的、有能力的学习主体”。请幼儿参与环境创设,不仅能给幼儿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欲望,而且能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教师们一定要相信孩子的能力,中大班的幼儿完全有能力自己布置区域、自己取放材料、自己商量分配角色等,不需要我们教师事事都帮孩子代办了,让孩子做看客。我们平时要做的事情是要将班级所设置的区域位置相对固定,让孩子知道每一个区域在哪里;要将材料准备充分、放在拿取方便的地方。一开始教师带着孩子一起布置,等孩子都清楚之后,教师就可以放手。这样做,既解放了教师,又锻炼了孩子,让孩子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对于小班孩子,教师需要和孩子一起布置,不能完全放手,让孩子做一些辅助的事情。   3.3.3 重视活动规则制订   小空间的班级,孩子的空间密度大,游戏时回油阀更多的攻击性行为和散乱行为。吵闹、冲撞的事情就会时有发生。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认识到,规则的建立不是教师一味地提要求,幼儿被迫去接受,而是通过情景设置、协商、讨论等方法,让幼儿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让他们真正内化规则、体验规则,这样才能使幼儿真正理解并主动遵守规则。在活动中,教师要加强对孩子遵守规划情况的观察记录、加强对每个区域活动规则适切性的研究,及时适当地调整,保证规则的有效性,让规则成为活动秩序的真正保证。   3.3.4 分工合作形成默契   小空间班级的孩子活动时,有室内、有室外,因此两位教师之间的分工合作就显得更加重要。谁在内,谁在外,在内在外各主要观察、指导什么区域、哪些孩子,两人之间如何适时交换,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活动之前有一个安排,活动之中不断磨合,活动之后进一步反思改进,然后逐步形成默契。   3.4 成效显现   3.4.1 几个转变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研究和实践探索,我园的小空间班级区域环境创设突出了以下三个转变:   1.从固定性到可收放性的转变。   2.从封闭性到开放性的转变。   3.从粗糙性到精致型转变。   以上的转变较好改变了过去环创内容单调、统一,小中大班几乎无差别的问题,体现了环创内容的日益丰富和个性化,突出了不同年龄班级幼儿特点;   3.4.2 两个亮点   1.多方互动,游戏玩起来   (例如:大班的美食一条街,让很多的孩子流年忘返。)   2.快乐游戏,区域“动”起来   (例如:小班的社会性区域,可以根据主题不断变化游戏内容。)   3.4.3 四点成效   (1)孩子们在开放性的环境中获得活动体验   “公共区域”将整个走廊充分合理的利用起来,材料得到了共享,幼儿有了更大选择范围,更多层次、更综合化的材料,不仅增加了材料数量,更增进了材料的挑战性,从而为幼儿的创造性、合作性活动提供了更多体验的机会。平行班之间的游戏内容时合时分,形式多样,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游戏材料。   (2)孩子们在自由的活动中实现自主性发展   在环境创设中教师给幼儿提供一些材料,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动手动脑,学会自己去寻找答案,回答教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鼓励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体系。   (3)通过学习实践教师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   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最为重要的是倾听幼儿,倾听幼儿最丰富的含义是使孩子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教师应该“接过孩子抛来的球”。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并逐步向教育行为转化,教育技能得到提高,有效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家长积极主动参与,实现了家园共育。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合作。在区域环境创设过程中,家长也成为环境创设的支持者、理解者、欣赏者、响应者、参与者和创设者。家长们常常会主动把一些废旧或觉得区域中会用到的材料收集起来带到班里,丰富了我们的区角材料。   3.5 推进策略思考   在区域环境创设活动中,完美不断调整班级的环境,在幼儿园原有空间条件下开了“公共区域”,不仅提升了空间资源和游戏材料的利用率,同时推进了儿童社会性情感的发展。我们始终以幼儿发展的需要为目的,仅仅围绕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参与的积极性,共同创设幼儿所喜欢与之互动的环境。不仅关注幼儿自身成长的潜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真正做到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一切从孩子需要出发。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我们幼儿园班级的环境和区域活动,已经散发出淡淡的独特的魅力,幼儿真正成为了环境创设的主人,让幼儿在区域环境的熏陶下,充分的感受、体验和实践。   4 存在疑惑   1.如何拓展班级的上空空间的利用?   2. 小空间环境如何再延伸?   孩子在发展,区域在推进,我们的教师也在逐渐成长着。随着环境创设的不断跟进,让我们引领孩子走进小空间区域中尽情的游戏,让我们在研究中不断提升与发展。   小空间班级在很多地方都普遍存在,不可能一下子都换成理想中的大空间班级,面对现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可以利用的空间更加充分合理地利用好,将小空间的不利因素转化成有利因素,附加题变成教育资源,让孩子们从活动区的布置开始就充分发挥自主性,在过程中让规则更有约束力,让教师们之间的配合更加默契。只要我们讲究策略,小空间班级也可以开展出高质量的区域活动来。
文章TAG:建构区盒子怎么摆建构盒子怎么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