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初中作文 > 植物物候观测表怎么填,列举四季的物候现象

植物物候观测表怎么填,列举四季的物候现象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3-15 05:00:21 编辑:八论文 手机版

1,列举四季的物候现象

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 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 各种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结实、叶变色、落叶等; 候鸟、昆虫的飞来、初鸣、终鸣、离去、冬眠等; 一些水文气象现象,如初霜、终霜、结冰、消融、初雪、终雪等。

列举四季的物候现象

2,幼儿园植物区幼儿观察对象怎么写

孩子们利用易拉罐、方便面盒、大饮料瓶做花盆,在家长的帮助下,种上自己喜欢的种子和花草。老师们在种植区里引导幼儿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指导幼儿经常给植物浇水、关心、照顾它们,并与幼儿一起细心观察记录种子发芽、生长的过程。以生动的形式和具体的行动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每一个过程,帮助孩子积累关于植物生长的初步经验。植物角种植观察活动增长了幼儿的知识,美化了环境,培养了孩子的爱心、耐心、责任心,同时增强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

幼儿园植物区幼儿观察对象怎么写

3,恶劣天气对植物有哪些影响

根据灾害的程度不同,对农作物的影响是欠收、减产、颗粒无收。对植物的影响当然也是伤害性或毁灭性的。
影响物候期变化的因子主要有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后者对物候期影响更显著,其中气温、光照和水分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目前对物候学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探讨物候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随着近年气温的升高,植物生长季延长、春季物候期提前、秋季物候期推迟成为一种全球趋势。欧洲国际物候观测园1959年~1996年间的资料表明,植物春季物候期提前了6.3天,秋季物候期推迟了4.5天。生长季长度延长10.8天。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显示,在过去20年内,欧亚地区植物生长季延长了18天左右、北美延长了12天。针对我国而言,采用全国物候观测网的物候观测资料与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建立物候与年平均气候的线性统计模式,利用该模式计算表明:年平均温度每上升1℃,我国各种木本植物物候期,春季一般提前3天~4天,而秋季一般推迟3天~4天,绿叶期延长6天~8天。

恶劣天气对植物有哪些影响

4,列举出3种植物物候的列子各个时期的日期

立秋:秋季的开始。 "立秋之日凉风至"明确地把立秋与天凉联系起来。可见,立秋就是凉爽的秋季开始了。由于各地纬度、海拔高度等的不同,实际上是不可能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秋季的。按照气候学上以候(5天)平均气温在10℃至22℃之间为春、 秋的标准,在我国除了那些纬度偏北和海拔较高的地方以外,立秋时多未入秋,仍然处于炎夏之中,即使在东北的大部分地区,这时也还看不到凉风阵阵、黄叶飘飘的秋天景色。对于地处中亚热带的南方地区来说,常年8月暑气犹重。气候资料统计表明,华南要到9月中、下旬方才先后进入秋季;在全年皆冬或者冬长无夏、春秋相连的高原和高山地区,说不上秋季什么时间开始。 立秋以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晚稻拔节孕穗,棉花裂铃吐絮,丝毫不可放松田间管理;中稻、夏玉米进入灌浆成熟阶段,要提防冰雹、大风、暴雨的危害。华南东部和西部,应该分别继续做好抗旱、防洪工作。立秋后的华南,时令虽仍属盛夏,但"立秋十天遍地黄"一个金色"秋天"就要到来了
物候学是研究自然界植物和动物的季节性现象同环境的周期性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主要通过观测和记录一年中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迁徙繁殖和环境的变化等,比较其时空分布的差异,探索动植物发育和活动过程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周围环境条件的依赖关系,进而了解气候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它是介于生物学和气象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环境对动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但是,用仪器只能记录当时的环境条件的某些个别因素,而物候现象却是过去和现在各种环境因素的综合反映。因此,物候现象可以作为环境因素影响的指标,也可以用来评价环境因素对于动植物影响的总体效果。 中国最早的物候记载,见于公元前一千年以前的《诗经·幽风·七月》,其后的《夏小正》、《吕氏春秋·十二纪》、《淮南子·时则训》和《札记·月令》等,则已经按月记载全年的物候历了。而《逸周书·时训解》更把全年分为七十二候,记有每候五天的物候,成为更加完善的物候历,北魏时曾附属于历书。 在西汉,著名的农学著作《汜胜之书》有以物候为指标来确定耕种时期的记载,如“杏始华荣,辄耕轻土弱土;望杏花落,复耕。”至南末,浙江金华(婺州)人吕祖谦记载了南宋淳熙七年和八年(1180、1181)金华的物候,有腊梅、桃、李、梅、杏、紫荆、海棠、兰、竹、豆蓼、芙蓉、莲、菊、蜀葵和萱草等24种植物开花结果的日期,春莺初到和秋虫初鸣的时间,是世界上最早的实际观测的物候记录。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所载的近2000种药物中,有着极为丰富的植物物候资料,此书的第四十八、四十九两卷记述了候鸟布谷鸟和杜鹃的地域分布、鸣声、音节和出现时间等,是鸟类物候的翔实记载。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颁发的《天历》,其中《萌芽月令》就是以物候指导农时的月历。 在欧洲,古希腊的雅典人就已经编制了农用物候历。英国马香子孙五代,则从1736年起到20世纪40年代止,对植物、候鸟和昆虫等27种动植物进行了长期观测和记录。这是欧洲年代最长的物候记录。18世纪中叶,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所著《植物学哲学》一书,概述了物候学的任务,物候的观测和分析方法,并组织了有18个点的观测网。他是欧洲物候学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在德国,植物学家霍夫曼从19世纪90年代起建立了一个物候观测网。他选择34种植物作为中欧物候观测的对象,亲自观测了40年。其后,又由其学生伊内接替。在美国,森林昆虫学家霍普金斯于1918年提出了北美温带地区物候现象陆空间分布的生物气候定律。 在中国,现代物候学研究的奠基者是竺可桢。他在 1934年组织建立的物候观测网,是中国现代物候观测的开端。在他的领导下,1962年,又组织建立了全国性的物候观测网,进行系统的物候学研究。为了统一物候观测标准,1979年又出版了《中国物候观测方法》,并逐年汇编出版《中国动植物物候观测年报》。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各国物候观测网的扩大,物候资料更加丰富了。更由于遥感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等的应用,使物候学的研究在规律的探索和应用方面都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物候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平行观测法,即同时观测生物物候现象和气象因子的变化,以研究其互相关系。主要是定点观测生物物候现象的周年变化;按照统一的观测方法组织物候观测网,对物候现象同时进行观测;在短期内(3~5天)使用汽车等交通工具进行小地区的物候观测;通过地球资源卫星照片来分析农作物和植被的物候变化;通过试验来研究物候期受气候等因子影响时的生理机制。 各种生物物候现象的出现日期,虽然每年随气候条件变化而变,但在同一气候区内,如果不受局地小气候的影响,其先后顺序每年保持不变。在不同的气候区域内,由于生物品种和气候条件的组合发生变化,物候现象的顺序就会改变。物候现象的顺序性是编制自然历和预报农时的基础。 由于气候分布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物候现象随纬度、经度和高度的变化具有推移性的特点。如1918年霍普金斯提出的生物气候定律: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北美温带地区,每向北移纬度1°向东移经度5°,或上升约122米,植物的阶段发育在春天和初夏将各延期四天;在晚夏和秋天则各提前四天等等。 物候学研究已成为生态系统的分析和管理的一个方面,在物候区划、农作物的合理配置、山区垂直分布带土地的合理利用、防止环境污染和三废利用等方面,正进行着大量的物候学研究工作。除对物候现象作宏观研究外,已经开始对植物器官内部形态的变化进行观察研究。在研究气象条件对生物物候影响方面,已开始利用人工气候室进行实验研究,及建立气象条件和生物物候变化的数学模式等研究。

5,大自然的语言的结构和顺序

《大自然的语言》给人以非常好的美感。它美在全文结构严谨,美在全文顺序清晰,美在说明方法生动丰富,美在段落写作精致优美,美在高雅语汇的大量运用,美在文章有一个难得的好标题……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3192338.htm  《大自然的语言》,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下面着重阐释几点。  1. 它有学生应当学用的高雅语汇。  萌发(méng fā):这里指草木在春天里开始显露生机。  次第(cì dì):依次,按照顺序或依一定顺序,一个接一个。  翩然(piān rán):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yùn yù):这里用来比喻酝酿着新生事物。  销声匿迹(xiāo shēng nì jì):形容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衰草连天(shuāi cǎo lián tiān):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风雪载途(fēng xuě zài tú):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  周而复始(zhōu ér fù shǐ):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cǎo zhǎng yīng fēi):形容江南暮春生机盎然、万物复苏的景色。莺:黄鹂。  这是本课词汇中最精致的一部分,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仅只是用于积累,更重要的还有品析、揣摩与赏析。  2. 它有初中语文课文中少有的表达美妙的段落。如课文的第一段: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这一段文字笔力深厚,生动优美,立意高远,给人美不胜收之感。作者运用了“宕开一笔”的写法,从课文的“远处”写起,但又是紧扣课文标题,用类似于“起兴”的方式开了一个好头。它层次明朗,全段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了大自然一年之中的气候特点和物候特点。第二层用概括说明的方法点出“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的物候规律,可谓思路完美。它顺序清晰,运用精致的短句组合,从“立春过后”写到“转入炎热的夏季”“到了秋天”再写到“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句式变化有致而又丝毫不显拘泥。它语言生动优美。“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出了冬天的悄然离去与春天的欣然到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具体地描述大地的“苏醒”,显现出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次第”用得典雅;“翩然归来”写出了燕子的轻灵快乐;黄叶“簌簌”地落下来,表述得有声有色;“北雁南飞”“田间草际”“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生动,文气扑面;“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概括了一年四季的更替变化,简洁而又准确。它音节明丽,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着美的韵致。它对于全文有着重要的表达作用与表达效果,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产生联想,既激发着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巧妙地引起了下文。  可以说,《大自然的语言》中的每一段都写得好,每一个部分的表达作用都值得我们细细欣赏。段落的品读欣赏,也应是这一课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3. 它有着非常值得我们欣赏的结构艺术。整篇文章表现出严密的结构层次和严谨的逻辑顺序。下面我们从文章整体到局部到细节进行多层次的分析。  说法之一: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自然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最后部分(第11~12自然段)阐述了物候学研究的意义。  全文眉目清晰,顺序清楚,有条不紊。  说法之二:  文章的主体部分,由“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一句引出课文的重点内容,按主次顺序介绍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首先是纬度。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这样的表达条理明晰,灵活生动,错落有致。  说法之三:  第一段按“春、夏、秋、冬”的时序进行描述与说明。  第二段中举例的时序性极强: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第三段按从古代到近代的顺序说明了物候知识的起源和发展。  条理、顺序都很清楚。  说法之四:  文中的语言片段同样表现着表达条理的清晰。  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可见,不论是着眼于全篇,着眼于部分,或着眼于段落甚至于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我们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语言》非常有条理,十分讲究说明的顺序。  结构的分析,章法的审美,几乎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与任务之一。《大自然的语言》“天然地”具有这方面的优势,不论文章表达方面的阅读分析,还是思维与思辨训练,它们都是很好的教学“抓手”。  下面是本篇课文的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分析文脉,理解文意。指导学生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比较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比较深入地分析全文的结构。  能力训练目标:分析、阐释能力训练。  教学主要过程:  导入,简介作家作品。  学生自读课文,尝试着划分课文的层次。  研讨活动一:同学研读课文,着眼于全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是非常有条理的、十分讲究说明顺序的说明文。  (同学们自读课文,展开讨论,形成看法,师生对话。师生对话中,教师可利用上面文字中的“说法一”中的内容。)  教师小结:这篇文章从大自然春夏秋冬的物候变化开始,有序地介绍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物候学的作用、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物候学研究的多方面意义等。可以说,全文层层深入,结构自然精巧。  活动二:请同学们研读课文的第6~10段,完成研讨的话题。话题:试根据课文内容阐释这一部分的结构与顺序都非常有条理,十分讲究说明顺序。  (同学们自读课文,展开讨论,形成看法,师生对话。)  师生研讨的内容可能有以下几点:第6段是一个设问句,其实就是“总说”。“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由主到次地表现了“分说”。这一部分呈“总分”结构,条理十分清晰。  本文重点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表现了这一部分明晰的层次与顺序。  “首先”一段,说的是北寒南热的普遍现象,所以放在第一位。“第二”一段,说的是同纬度沿海和内陆地区物候现象差异,范围小多了,所以次之。“第三”一段,说的是山区、同一个地点物候现象的高下差异,范围更小,因此再次之。“此外”一段,说的是要经过长久的时间之后才能观察到物候现象的差异,于是放在最后。所以,这一部分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逻辑顺序非常严密,条理非常清楚。  第二课时:选点品读,读写结合。指导深入品读课文的第一段,突出对课文最精美的段落的阅读品析与语言学用;并以“春夏秋冬的物候”为话题写短文或小诗。  能力训练目标:语言品析能力与表达能力训练。  教学主要过程:  活动一:朗读《大自然的语言》的第一段,背诵这一段。  活动二:品析欣赏《大自然的语言》的第一段。话题:说说这一段的语言表达之美,这一段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师生对话的内容如:  语言生动、传神。用“翩然归来”描绘燕子的轻捷、洒脱,用“簌簌地”写出树叶纷纷飘落的动态,用“衰草连天”写出深秋景象的荒凉,用“风雪载途”写出严冬的酷寒,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反映了自然现象同气候变化的关系……  这一段紧扣课文标题,用生动的语言有序地展开纷繁的物候现象。  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如同展现四季的风光画卷,引人入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最重要的作用是诗意地、艺术地引出了“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话题。  活动三: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以“春、夏、秋、冬”为序,写一首小诗。教师举例:  大自然的语言  燕语呢喃  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金蝉高声鸣叫  告诉人们夏天到了  菊花露出了笑脸  那是金色的秋天  雪花纷纷扬扬  寒冬已经来到了人间  同学们写作,课堂交流,教师评点。  教师作课堂学习小结。
乒乒乓乓接电话的还有东华帝君i独角戏有时间给度大部分好与坏
说明文的顺序一般包括: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三种。而逻辑顺序又可分为: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主要到次要、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等。说明文选择什么样的顺序要视说明对象而定。   《大自然的语言》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作者主要采用逻辑顺序进行说明,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从整体看,文章的思路是:自然现象──物候、物候学及其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的意义──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提倡加强物候观测,争取农业丰收。这样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说明,既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又使读者对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及意义有了清楚的认识。   从局部看,一些段落的安排也讲究条理性。如第三部分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就按照四个因素对农业生产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要到次要依次说明了纬度影响,经度影响,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很有条理。又如第一部分,由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衔接紧凑,逻辑性很强。   一些段落里面的句序也很讲究条理性。它们或以时间为序(第一段等),或由一般到特殊(第九段),或以空间为序(第八段),都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安排,不但条理清晰,而且也使文章灵活多样,增加了可读性。
总分总;逻辑顺序。
第一部分(第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文章TAG:植物物候观测表怎么填植物物候观测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