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总结 > 工作计划 > 抗震层间侧移怎么计算公式,某框架结构L形有抗震缝分成两个矩形请问抗侧移水平及风荷载

抗震层间侧移怎么计算公式,某框架结构L形有抗震缝分成两个矩形请问抗侧移水平及风荷载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2-10 21:44:13 编辑:八论文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某框架结构L形有抗震缝分成两个矩形请问抗侧移水平及风荷载

分缝了,结构分析分开计算,基础计算时合并模型进行整体导荷。
没看懂什么意思?

某框架结构L形有抗震缝分成两个矩形请问抗侧移水平及风荷载

2,建筑结构抗震的几种计算方法

1、底部剪力法 适用范围:高度不超过40米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2、振型分解反应普法 适用范围:除底部剪力法以为的建筑。3、时程分析法 适用范围: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和7度、8度ⅠⅡ类场地 高度大于100米的建筑;8度Ⅲ Ⅳ类场地高度大于80米;9度高度大于60米的建筑。

建筑结构抗震的几种计算方法

3,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各层层间位移和顶点位移求计算过程谢谢

朱炳寅“关于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问题”中:1。 对“层间位移角”的限制是宏观的。“层间位移角”计算时只需考虑结构自身的扭转藕联,无需考虑偶然偏心及双向地震。2。 常有单位要求按双向地震作用计算控制“扭转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这是没有依据的。但对特别重要或特别复杂的结构,作为一种高于规范标准的性能设计要求也有它一定的合理性。
我是来看评论的

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各层层间位移和顶点位移求计算过程谢谢

4,砌体房屋的层间地震剪力在层间如何分配

抗震概念设计是指一些在计算中或在规范中难以作出具体规定的问题,必须由工程师运用“概念”进行分析,作出判断,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结构破坏机理的概念,力学概念以及由震害试验现象等总结提供的各种宏观和具体的经验等,这些概念及经验要贯穿在方案确定及结构布置过程中,也体现在计算简图或计算结果的处理中。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以现有科学水平和经济条件为前提的。
按刚度分配

5,多层框架结构自震周期多少

多层框架结构自震周期一般在2天左右。  框架结构:框架结构是指由梁和柱以刚接或者铰接相连接而成构成承重体系的结构,即由梁和柱组成框架共同抵抗适用过程中出现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采用结构的房屋墙体不承重,仅起到围护和分隔作用,一般用预制的加气混凝土、膨胀珍珠岩、空心砖或多孔砖、浮石、蛭石、陶粒等轻质板材等材料砌筑或装配而成。其主要优点是建筑平面布置灵活,能够较大程度地满足建筑使用的要求。但框架结构的侧移刚度小,水平作用下抵抗变形的能力较差,在强震下结构顶点水平位移与层间相对水平位移都较大。为了同时满足承载能力和侧移刚度的要求,柱子截面往往很大,很不经济,也减少了使用面积。所以在地震区的框架结构不宜太高。
估算0.1乘以层数,然后用软件算,算出来是多少就是多少。
多层框架没有周期比的限制。多层框架按混凝土规范和抗震规范设计。非要调整的话就加大外部梁祝尺寸,缩小内部梁祝尺寸~

6,剪切刚度与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的比有什么区别

⑴规范要求:①《高规》第E.0.1条规定:底部大空间为一层时,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上、下层结构等效剪切刚度比γ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γ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不应大于3,抗震设计时γ不应大于2.计算公式见《高规》177页。②《抗震规范》第6.1.14条规定: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室结构的侧向刚度与上部结构的侧向刚度之比不宜小于2.其侧向刚度的计算方法按照条文说明可以采用剪切刚度。计算公式见《高规》15页。剪切、剪弯、地震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三种刚度比的计算与选择(一)地震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的理解与应用 ⑴规范要求:《抗震规范》第3.4.2和3.4.3条及《高规》第4.4.2条均规定: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上部相邻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邻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⑵计算公式:Ki=Vi/Δui ⑶应用范围: ①可用于执行《抗震规范》第3.4.2和3.4.3条及《高规》第4.4.2条规定的工程刚度比计算。 ②可用于判断地下室顶板能否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 (二)剪切刚度的理解与应用 ⑴规范要求: ①《高规》第E.0.1条规定:底部大空间为一层时,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上、下层结构等效剪切刚度比γ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γ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不应大于3,抗震设计时γ不应大于2。计算公式见《高规》151页。 ②《抗震规范》第6.1.14条规定: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室结构的侧向刚度与上部结构的侧向刚度之比不宜小于2。其侧向刚度的计算方法按照条文说明可以采用剪切刚度。计算公式见《抗震规范》253页。 ⑵SATWE软件所提供的计算方法为《抗震规范》提供的方法。 ⑶应用范围:可用于执行《高规》第E.0.1条和《抗震规范》第6.1.14条规定的工程的刚度比的计算。 (三)剪弯刚度的理解与应用 ⑴规范要求: ①《高规》第E.0.2条规定:底部大空间大于一层时,其转换层上部与下部结构等效侧向刚度比γe可采用图E所示的计算模型按公式(E.0.2)计算。γe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e不应大于2,抗震设计时γe不应大于1.3。计算公式见《高规》151页。 ②《高规》第E.0.2条还规定:当转换层设置在3层及3层以上时,其楼层侧向刚度比不应小于相邻上部楼层的60%。 ⑵SATWE软件所采用的计算方法:高位侧移刚度的简化计算
层间侧移刚度是层间剪力和层间位移的比值,是用来控制层间位移的。控制顶点测移是考虑人体舒适度的要求; 控制层间位移,是考虑建筑结构的抗震规则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值不得超过以下限值:1、全钢结构:框架体系3.5,框架偏心支撑3.0,框架中心支撑2.5;2、钢骨结构:型钢―混凝土框架2.5,钢―混凝土混合2.0。

7,什么是高层建筑层间位移

常有人问起“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的相关问题,此处一并答复:1、“楼层位移比”1)定义——“楼层位移比”指: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比值;2)目的——限制结构的扭转;3)计算要求——考虑偶然偏心(注意:不考虑双向地震)。2、“层间位移角”1)定义——按弹性方法计算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2)目的——控制结构的侧向刚度;3)计算要求——不考虑偶然偏心,不考虑双向地震。3、综合说明:1)现行规范通过两个途径实现对结构扭转和侧向刚度的控制,即通过对“扭转位移比”的控制,达到限制结构扭转的目的;通过对“层间位移角”的控制,达到限制结构最小侧向刚度的目的。2)对“层间位移角”的限制是宏观的。“层间位移角”计算时只需考虑结构自身的扭转藕联,无需考虑偶然偏心及双向地震。3)双向地震作用计算,本质是对抗侧力构件承载力的一种放大,属于承载能力计算范畴,不涉及对结构扭转控制的判别和对结构抗侧刚度大小的判断。4)常有单位要求按双向地震作用计算控制“扭转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这是没有依据的。但对特别重要或特别复杂的结构,作为一种高于规范标准的性能设计要求也有它一定的合理性。4、相关索引1)江苏省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细则第5.1.3条规定:先计算在刚性楼板、偶然偏心情况下的扭转位移比,当扭转位移比大于等于1.2时,分别按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计算,再取最不利的扭转位移比进行扭转不规则判别。(博主提示:请注意,这是很严格的要求)。2)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徐培福主编)第195页,图7.1.7,先按不考虑偶然偏心计算扭转位移比,根据计算结果分两种情况分别计算,一是,当扭转位移比小于1.2时,按偶然偏心计算;二是,当扭转位移比大于等于1.2时,按双向地震计算。再根据两次计算结果取不利情况对结构的扭转不规则进行判别。(博主提示:请注意,这里对采用双向地震的判别是比1)放松许多,注意,这里的规定都是对复杂高层建筑而言的,对一般工程,原则上不需要进行这样严格的判别)。
高层建筑层间位移就是高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层间位移角。层间位移角主要为限制结构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水平位移,确保高层结构应具备的刚度,避免产生过大的位移而影响结构的承载力、稳定性和使用要求。建筑高度的计算:当为坡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檐口的高度;当为平屋面(包括有女儿墙的平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屋面面层的高度;当同一座建筑物有多种屋面形式时,建筑高度应按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后取其中最大值。扩展资料:《高规》 3.4.5、3.7.3及相应的条文说明,层间位移角不满足规范要求,说明结构的上述要求无法得到满足。但层间位移角过分小,则说明结构的经济技术指标较差,宜适当减少墙、柱等竖向构件的截面面积。由于高层结构在水平力的作用下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扭转,所以符合刚性楼板假定的高层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往往出现在结构的边角部位,因此应注意加强结构外围对应位置抗侧力构件的刚度,减小结构的侧移变形。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高层建筑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层间位移角
2层的层间位移,是说的2层本层的位移。打个比方,1层的位移是0.1, 2层的位移是0.18,三层的位移是0.27,(因为越往上,位移越大,这个位移是能够通过分析计算出来的)那么,2层的层间位移就是0.08, 三层的层间位移就0.09。 层间位移的概念,是为了反映本层的刚度大小提出来的,层间最大位移应该小于,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层高的乘积,最大层间位移角即规范规定的框架结构1/550,剪力墙结构1/1000等。 另外,侧向刚度的概念也与层间位移有关,侧向刚度为层间剪力与层间位移之比,当然,这些概念不是一句二句能说清的,最好弄2本书,仔细研究研究。
层间位移限值是钢筋混凝土高层结构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参数,《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在规定结构的弹性层间位移限值时划分了各种不同的结构形式,高度不大于150米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框架结构为1/550,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板柱剪力墙结构体系为1/800,筒中筒、剪力墙结构体系为1/1000,框支层为1/1000。层间位移限值是保证结构具有必要的刚度,避免过大的位移而影响结构的承载力、稳定性和舒适度,高层建筑在风载作用下将产生振动,过大的振动加速度将导致建筑物的摇摆,使在建筑内居住和工作的人产生不舒适和恐慌。国外高层建筑多采用钢结构,一般对层间位移角(剪切变形角)加以限制,主要是考虑非结构构件的损坏,它不包括建筑物整体弯曲产生的水平位移,数值较宽松。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高层建筑而言,层间位移限值既要考虑结构构件的开裂,又要考虑非结构构件的损坏。  限制层间位移的目的是:  1、保证主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避免混凝土墙、柱等主要抗侧力构件开裂,同时将梁的裂缝限制在规定允许范围内。  2、保证填充墙、隔墙、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基本完好,避免出现明显损坏。  高层建筑结构是按弹性阶段进行设计的,地震按小震考虑,风按50年一遇风压标准,结构构件的刚度采用弹性阶段的刚度;内力与位移分析不考虑弹塑性变形。  有三种不同的层间位移变形参数:层间位移角色、有害层间位移角和广义剪切变形。  层间变形传统上以层间位移角表示,它反映剪切型结构的受力特征较为合理,但与弯曲型或弯剪型结构的受力特征的相关性较差。  有害层间位移角主要用来反映剪力墙等弯曲型结构的受力特征,对整个楼盖的变形采用了平截面假定。高层或超高层建筑多为弯剪型结构,一方面构件的变形中存在与受力不相关的楼盖刚性转动成分,另一方面整个楼盖的变形不符合平截面假定,即存在楼盖的竖向翘曲变形。  广义剪切变形的实质是将层间位移角中剪力墙、框架和连梁区格各自不同的刚性位移(转动)部分去除,剩下部分则是受力引起的变形,即是对层间位移角的“去伪存真”。区格的广义剪切变形中包括弯曲变形和剪切变形。与弹性力学中剪切变形的定义相似。将一个楼层划分为剪力墙、框架和连梁三类不同的区格后,由于三类区格下楼盖的转动各不相同,在相同的层间位移角下不同区格的广义剪切变形也不相同。同时,因为将空间结构划分为平面区格,可用不同位置的实际位移计算广义剪切变形,则既可以考虑侧向位移的影响,也可考虑楼盖扭转变形的影响。最大层间位移角一般位于建筑物的中上部位,与受力相关性较差;剪力墙区格的最大广义剪切变形一般位于建筑物的底部或加强层附近,框架与连梁区格的最大广义剪切变形一般位于框架梁和连梁内力最大部位,与受力相关性较好。剪力墙区格的最大剪切变形数值远小于最大层间位移角,当层间位移角限制在1/500以内时,剪力墙区格的最大广义剪切变形均小于1/3000。加之超高层结构竖向构件轴压力远大于剪力,墙肢不会出现裂缝,层间变形的限值主要由框架和连梁区格的广义剪切变形允许值控制。  限制广义剪切变形在理论上比限制层间位移角合理,但计算较繁琐,对于特别复杂的结构,可用广义剪切变形形式代替层间位移角进行计算和限制。
文章TAG:抗震层间侧移怎么计算公式抗震侧移怎么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