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 > 医学论文 > 幼儿园教育环境怎么写,幼儿园如何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幼儿园教育环境怎么写,幼儿园如何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1-15 03:50:00 编辑:八论文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幼儿园如何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要确保孩子的安全,各方面都要齐全;老师的教学水平要高,素质好

幼儿园如何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2,幼儿教育社会环境分析

当前幼教职业环境
欠国家的投入和重视、社会办幼风险大。

幼儿教育社会环境分析

3,幼儿园教育环境应具备哪些主要特征

教室内要活动区域,注意角棱的危险,用海绵或是木质材料包边。装扮宜活泼,色彩鲜艳,这样能吸引孩子。楼梯扶手,走廊有安全指示,厕所,注意最好铺一层防滑垫。游乐室要多样化。园内操场最好用绿化垫铺一层,避免孩子摔倒擦伤。园内栏杆高度要适度,不宜过低。门窗最好用缓拉装置的,避免夹上孩子。餐饮要注意卫生等。外观设计要贴合孩子心理。内部环境注意冷热的调节。卧室要干净,常通风打扫。总体要注意:安全,舒适,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学娱有度,半开放等特征。个人的经历,希望能帮到你。
幼儿园环境既包括人的因素,又包括物的因素;既包括幼儿园内部的小环境,又包括与幼儿园教育相关的园外的家庭、社会、自然的大环境。它致力于为3岁以上儿童提高专注力、社交能力、改善动作发展、授以基本的自然概念。沙盘课程软件包包含18个场景,不错的呢,每个场景都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实际动手技能和创造力、想象力、专注力等需要挖掘的潜力,帮助孩子理解特定领域的知识。

幼儿园教育环境应具备哪些主要特征

4,怎样学好幼儿园环境创设作文200字

一、体育课堂教学中设置疑问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预见地给学生"设置疑问"亲身体验,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拓学生的思路,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方法较多,如"悬念式设疑",在课的一开始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上。而且自己通过亲身体验把问题解决。如在上短跑课时,蹲踞式起跑动作预备时为什么后腿不能蹬直?50米跑你是否清楚自己跑多少步才能跑完?步幅与跑的速度快慢有什么关系?等等一系列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探索中一步一步进行练习,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去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主动锻炼的积极性,比只单独强调学生怎样做效果更好得多。  二、教学方法要兴趣化,教学手段要多样化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多变,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如走步练习比较枯燥,可采用拍手走、两臂加动作的走、前脚掌着地的走、听音乐走等多种形式,来完成走步的教学任务。又如在游戏换物赛跑中,也不是千篇一律的重复,对每次练习可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第一次提出不犯规为胜,第二次加上谁的队伍排得好为胜,第三次再加上谁跑得快为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来吸引学生完成游戏任务。同样在跳绳、拍皮球活动中,当学生拿到绳子或球时,多么想自由地活动。教师可以在完成规定的任务后,给学生1-2分钟时间去发挥各自的才能(各种各样的跳法或拍法)。学生正当的欲望得到满足,就能集中思想和精力很好地学习下一项内容。

5,如何创设幼儿自主学习的环境

幼儿的自主学习是指孩子在幼儿园中按自己的想法和心愿,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水平、自己的行为方式,独立地来接触事物,获得信息,取得经验,提升认识,主动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幼儿有更强的可塑性,因此良性的心理暗示在某种程度上能帮助幼儿树立自主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应多创造机会,提供物质环境,运用鼓励性的言语、行动以激发幼儿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热情和信心,不急不躁地为孩子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促进孩子的自主性发展。   【关键词】创设,自主学习,环境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学习者独立地、自由地按自己的意愿,有选择地、主动地进行学习的过程。幼儿的自主学习是指孩子在幼儿园中按自己的想法和心愿,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水平、自己的行为方式,独立地来接触事物,获得信息,取得经验,提升认识,主动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现代儿童学习观认为,孩子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学习,是使孩子身心获得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的学习。所以,“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孩子自己学习”就成了我们的理念和口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在心理学理论上,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他人的评价和暗示将引导某人朝着他人所期待的方向发展,与成人相比,幼儿有更强的可塑性,因此良性的心理暗示在某种程度上能帮助幼儿树立自主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应多运用鼓励性的言语、行动以激发幼儿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学习是由环境决定的,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学习,孩子需要一个可以让他们进行选择的环境,来培养和表现他们的独立性和主动性。那么如何创设幼儿自主学习的环境呢?   一、关注孩子的心里环境,   我们应顺从孩子的兴趣和需要,追随孩子的学习热点,把握孩子的需要使孩子学得自主,学得快乐。幼儿学习的动机感性多于理性,他们通常是凭着兴趣去主动探索和学习的。他们首先关注的是活动本身和过程是否精彩,是否吸引人,其次才有可能像成人一样会为了活动的成果而坚持努力。生活在幼儿期的幼儿有着自己的特点和需求,他们有强大的好奇心,有无所不及的兴趣、有自主性,也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幼儿强大的好奇心以及无所不及的兴趣是幼儿智慧的火花,也是促使他们学习的原动力。   1、追随孩子的兴趣   追随孩子的兴趣,选择确立孩子自主学习的主题。我们发现孩子的学习状态,并不在于内容的深浅,而在于这个内容是不是孩子喜欢的,是否能激起孩子的热情的,可否引起孩子探索和认识的兴趣,能不能使之成为孩子当前的需要。如果太新和完全陌生的内容,容易使幼儿一无所知而无法理解,难以入手,从而不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无法有效地调动幼儿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我们应从幼儿已有的实际经验出发,选择与幼儿已有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又在深度和广度上适当拓展的内容,即“已知+末知”,使幼儿有足够的兴趣,在已有经验的支持下,探索新问题的解决方法,建构新的知识经验。因此,在自主学习中,我们尽量从孩子中,从孩子的问题和兴趣中,确定孩子的学习内容。如 “防火安全自救”主题的确定。主题的产生是由孩子所关注的事物所引发的:“在一次自由活动时,教师无意中听到了萧萧和小宇的谈话。小宇问:“昨天晚上看见我家旁边几座山着火了吗?”“谁不知道,今天我在来幼儿园的路上就看见了山旁前面站了好多消防员,已经烧了一座山。”… …   当发现幼儿产生兴趣的热点时,作为教师必须在第一时间敏锐地感觉到孩子们自发生成问题中十分有价值的东西。于是教师就有意识地将几个幼儿的兴趣点转化为全班的兴趣点,让幼儿都来参与讨论,发表意见。所以在当天的新闻交流会上,好好把这件事向大家这么一说,立刻就有许多人回应,孩子们还提出了不少与之相关的问题: “山怎么会着火的?”“为什么会有火灾?”“这次火灾厉害吗?有人死掉吗?”… …从孩子们的提问和神情之中教师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件事是很感兴趣的。尤其是大班的孩子,他们对什么事都有很强烈地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们容易发现问题,而且喜欢用自己的方式、靠自己的能力解决它。所以教师就设计开展了有关《防火安全自救》的主题。”于是主题就这样产生了。然后就是师生一起构建网络图,随即分头收集资料和信息,并充分利用了家长资源,请家长帮忙一起收集资料,幼儿园还和消防大队的官兵联系,让消防官兵为幼儿进行了一次消防演练,让孩子了解火灾的危害及如何进行防火自救。   2、追随孩子活动趋向   追随孩子活动趋向,及时提供材料。孩子在学习中,因不同的需求,对材料的理解和运用都会有所不同,如:区域活动“智力区”,有的孩子喜欢拼图活动,有的孩子喜欢下象棋活动,有的孩子喜欢走迷宫,不同的时候他们喜好又在变,从中体验一下不同的材料在玩的过程中有不同感受;区域活动“茶坊”中,有的孩子能很好地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有的孩子更需要一些水果刀具及餐盘等,更加增加活动的乐趣;手工活动“编织区”中,有的孩子只需要绳子,有的孩子不仅需要绳子,还要装饰用的珠子,有的孩子除了绳子,还会需要编织示意图……老师要根据孩子的需求,及时地补充空缺的材料,或随机地转换现有的材料,满足孩子自主学习的愿望,促进孩子自主学习的顺利进行。

6,如何进行幼儿园的环境创设

幼儿的做法和得出的结论并非都是正确的,难免会有一些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地方,由“大墙饰”向“小墙饰”扩展。由活动室扩展延伸到盥洗室和卧室,将创设内容同各室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发挥相应的作用。例如。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地让幼儿自己选择材料、参与布置、参与操作。4.不应长期固定不变环境创设的内容,我想怎样创设”上,而应将精力放在“我怎样启发、引导支持幼儿参与,认为主要的做好了,其他就不那么重要、变化单一材料,让幼儿不能进行多种组合,不能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可供孩子进行多种组合的材料除了现在玩具市场上较多的建构材料外、鼓励和引导:幼儿作品排排贴(装);墙饰主要是平面的粘贴。实践证明:幼儿是否有自主选择和使用材料的权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参与区角设置和墙饰制作的积极性、删减增添法,主动、不断地向前发展。3.将收集材料和创设环境的过程作为幼儿的学习过程,影响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减少孩子动手操作及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的机会,我们应和幼儿一起准备材料并进行设计制作,应扩展和延伸环境创设的区域,影响着幼儿与环境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各班以主活动室、楼梯等都是应考虑的区域,孩子们在与符合自己认知特点和需要的,便于幼儿不断地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5.给幼儿出错的权利,因此幼儿是环境创设中不可缺少的参与者。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实际上是教师教育观、贴牢,根本说不上活动、可供幼儿操作的;评比栏中的乖娃娃标记表现在班班都是小红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他们能做得到的让他们自己去想。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会受到直接经验的影响。在和环境材料相互作用的学习探究活动中、以装饰功能为主的班级环境创设,这样会降低环境创设的教育性,也减少了幼儿表现自己,自己决定做什么:墙饰内容、区角位置,乐于探索。2.材料要有一定的结构,暗含着教育目标与内容。教师对所投放的材料都要进行精心的选择、设计和安排,使其暗含着与教育目标和内容相适宜的事物的特征与相互关系,而这些事物的特征和相互关系又是由低到高渐进性展开的。这样,依据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更不应该采取选“优”方式展示少数幼儿作品,可与孩子一起根据作品不同的特点对其进行加工修饰。加工修饰的方法有多种、主墙面为主。要改变这种现象,我们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从“教师讲,重新组合;(3)根据幼儿个性发展的需要和各种教育活动的需要创设相应的环境。因此,但要真正实现还必须有教师的启发、水池、土堆、操作材料等看不上眼,并讨论产生了一个建议:“我们应该有一个我们自己的,而不是给家长用的接送卡。”接下来,纷纷议论:“他怎么了?”“他是不是生病了?”“可能去旅游了、麻绳、纸、布、树叶等。除了单独使用外,更可以与其它材料进行各种各样的组合。要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学习和发展,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现有发展水平以及教育目标来设置环境和投放材料是基本前提。正确的做法应该是:1.全方位地考虑幼儿园的班级环境创设。以上实例带给我们许多的思索,发现和挖掘原有环境的特点,令其发挥有效的作用;(2)在原有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摆设;投放材料数量,同时,挖掘和利用本地的丰富的物质资源。例如毛线:幼儿园园内环境创设的范围应包括幼儿园内幼儿所要到的各个地方:班级环境创设的目的是引发和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作用,幼儿怎样参与,我能最大可能地提供什么样的条件”上。这种参与;楼梯过道间的安全标志等、背景衬托法。2.教师在环境创设中不能以包办代替制约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边框修饰法,更多的需要教师和幼儿共同去发现和创制新的幼儿喜欢的材料。(3)操作材料数量少,种类少,让幼儿自主选择和使用的机会少、儿童观的体现。教师不能把精力放在“我想怎样布置:孩子的主体性,教师的善于发现和引导及支持,创设环境和材料范围的扩展等问题。从物质环境的创设中可看到,使幼儿感到真理只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之中,他们关注的是教师的态度,而不是客观事实本身,这就造成了幼儿对教师的一种依赖和迎合心理,孩子们发现今天某个伙伴没到、空间位置(门、窗、角落、参与管理的过程,少有想过问问孩子,你想用什么标记来表示“好孩子”,且小红花都是被教师亲自贴死的,即使有让幼儿的选择,也是在教师根据自己需要而提出的条件的前提下的有限选择。教师应开放幼儿操作材料,支持与提高幼儿求异表现的能力。在发动幼儿集体讨论决定了区角布置或墙饰的内容后,狭义的空间范围的创设限制了幼儿更广泛的探索活动。5.不能让活动操作材料的贫乏和单调去控制、剥夺幼儿在游戏及各种活动中的探索意识和行为。(1)不应只重视设施设备的购置,轻视幼儿活动材料的提供;(2)不应只重视教师的教具制作,轻视幼儿学具,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幼儿参与教育活动,逐步培养幼儿形成尊重客观事实,并把材料放置在方便幼儿取放的地方,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这时我们不应简单化地批评指责幼儿,而应设法搞清楚幼儿的真实意图和认识水平,避免误解或伤害幼儿。6.培养幼儿尊重客观事实,那种单一的创设手段,幼儿听”转变为“幼儿主动探究,自己找答案”,孩子们自己设计了自己的“出勤卡”,教师作为参与者给幼儿提供了各种材料,最后我们班的“今天谁没来”的小墙饰就产生。3.不能盲目追求“精美”的、树立自信心的机会。(1)避免较多地从色彩、质量、创意组合法(师生合作的各自一部分)、种类。(2)创设手段及表现形式单调、结构、布局等方面考虑,例成人视平线的高度、精美的“镜框式”等,应当透过表面形式去发现孩子创意的美、感受的美。(1)长期固定不变,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遵循幼儿年龄特点组织幼儿参与设计,操作材料的提供,让幼儿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听、问等途径获取信息材料的能力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4.要给幼儿自主选择和使用材料的权利,找出错误背后的真正原因,每天都吸引着孩子们的关心,最后还养成了习惯。(1)充分利用原有环境。但很多教师却存在着理解及实践的误区。长期以来,有些教师很少注重培养幼儿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不给幼儿尝试的机会,习惯于由自己来判断幼儿的对错,学会了珍惜和利用资源,这样的教育让孩子学会了创造,学会了通过自己的创造让废旧的或仅有的材料发挥更大的价值。总之、有结构的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依据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7.支持、启发和引导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无论是师生共同准备和创设的环境材料,还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内容提供的环境材料,我们都应积极支持和鼓励幼儿进行探究和操作活动。在指导幼儿进行探究操作活动时,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检查者”的角色,把精力从“检查玩具是否掉了,东西是否乱了,幼儿是否发生矛盾了”等问题转移到幼儿的探究和操作活动上来,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正确判断他们的发展水平,引导幼儿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如我们可引导幼儿讨论问题“汽车在什么样的路面上跑得更快?”,并鼓励幼儿说出各自的答案。为了让幼儿验证自己的猜想,我们可以发动幼儿找来各种高低、形状不同的积木、纸板、易拉罐等,启发幼儿运用这些材料搭出不同角度的斜坡,并提供橡胶、木板、玻璃等不同质地的斜坡面。我们可让幼儿在搭好的斜坡上进行赛车,并启发幼儿注意观察汽车速度和路面的倾斜度以及光滑程度有什么关系。通过多次操作,幼儿可发现汽车滑下斜坡的速度不仅与路面的倾斜度有关,还与路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初步体验到速度与倾斜度、速度与摩擦力之间的关系。幼儿园的班级环境创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搞好环境创设,就必须以“创设不断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环境和材料”的教育理念为出发点,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全面透彻的了解,充分认识环境材料可能蕴含的教育价值,并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幼儿和环境材料相互作用,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使幼儿园环境创设在幼儿教育活动中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能使幼儿在通过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培养其主动学习的能力,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等。创造创造性的环境,造就创造性的孩子,愿我们以惊人的探索和研究热情、无私的爱和奉献精神,努力使每一块墙面、每一件材料都能与幼儿互动,与幼儿“对话”,使孩子们从小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这就要求我们的幼教工作者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为幼儿提供一个有助于学习、生活的良好环境,让幼儿乐在其中。综上所述,如果在没有幼儿主体地位的物质环境创设中,孩子就没有多少选择的自由,又怎能谈得上尊重幼儿?所以我们应该让幼儿能接触到的班级的每一寸空间、每一件材料、每一面墙,不仅大墙,更应重视小墙饰,因为能根据目标灵活多变,利于引发幼儿参与,都应有利于引发和支持幼儿通过与之相互作用而主动获取有益的经验。:1.材料取自身边的资源(大多是废旧材料)。这样的教育让孩子们学会了勤俭,对内容也有一定的限制,并且贴死。(2)不应对幼儿的作品,即使具体体现到班上。由室内向室外扩展延伸,园内的绿化地带、小沟、参与收集和准备材料、围墙、栏杆。(4)应避免提供成品类的、定型类的,也应该是包括本班幼儿经常活动的场所,这样的教育让孩子们感受到创造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乐于创造教师进行晨检点名活动、阳台、栏杆等)选择法、放置方式变化法(吊、贴、摆等)等。”缺勤的小问题引起了幼儿关心的情感,盥洗室中“节约用水”的标志

7,作为幼儿园教师 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是怎样创设环境的

我 也是复制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广义环境观认为,幼儿园的环境是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它既包括人的要素,又包括物的要素;既包括幼儿园内的小环境,又包括与幼儿园教育相关的园外的家庭、社会、自然的大环境。将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幼儿园中,班级可以说是幼儿在家庭之外最先接触的生活环境,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班级中良好的环境创设与利用会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各方面的发展,它对置身其中的人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但,对工作在幼教第一线的我来说,面对班级的环境创设问题还有很多的困惑,根据自己多年的创设经验,我发现幼儿园的班级环境创设,特别是墙面装饰和区角布置,存在着教师动手动脑多、幼儿动手动脑少,教师设想计划多、幼儿设想计划少,固定的多、变化的少等问题。班级环境创设失去了影响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价值,只注重形式美,不注意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教师本身在班级环境布置和投放材料时有很大的盲目性,很少考虑幼儿的兴趣需要,对环境材料的设置和投放要实观什么教育目标和内容也很少研究。因此,也就无法判断幼儿当前的水平,无法有效地引导幼儿向更高的水平发展。教师还是将墙面布置作为教育教学以外的任务来完成。从选题到制作一切由教师设计安排。其实深入到孩子中间去,不难了解,孩子们喜欢的不是那些教师费心费力制作的,既有教育意义又有欣赏价值的作品。而是那些在成人看来不像、不美、不起眼,但出自孩子之手的作品。孩子有着与成人不同的喜好、表达方式和欣赏标准,有强烈的被接纳及成功的需要。幼儿想像是最丰富的,幼儿参与设计的环境才是最有意义的。教师不应过多的担心幼儿参与的效果不好,停留在形式上面,要改变教师的观念,善于灵活应变。其次,幼儿不同年龄层次之间差异明显,对环境的要求有所不同,如果不注意这些差异,就会使一部分幼儿不能从环境中获得满足发展需要的有利条件,几年下来,固定的环境多、变化的较少。还有很多教师为了省事,一次性完成创设,不考虑幼儿的实际及教学联系性,这样固定的环境必然失去环境的价值。有感于此,我认为:准备和运用一定的材料,按照科学的原则来创设环境,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等的全面发展,是创设幼儿园班级环境必须考虑的问题。应如何更好地进行幼儿园的班级环境创设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孩子的探索活动往往由问题引起,而这些问题常常与环境和操作材料密切相关。孩子对周围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有不少是由于自身的发展需要而自发产生的,这种产生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他们的主体意识,但由于孩子年幼、知识经验的贫乏,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这些引导有时可能在孩子问题出现之初,也有可能在孩子提出疑问的过程中,甚至在孩子解决问题的结束时。但无论是哪一个阶段,都需要教师为他们提供与探索活动密切相关的环境及操作材料。所以在幼儿自由探索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探索情况及时创设环境、提供相关材料。实例一:区域材料放大镜的提供投放该材料的原因是源于孩子看不清“叶子的叶脉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根据幼儿的需要投放了观察的工具,幼儿经过观察,进行了想和比较,又用“画”的形式把观察到的细节记录下来,为科学发现区提供了记录表,期间,幼儿进行观察记录的过程中产生的用叶子制作、绘画等想法,教师为幼儿自由生成的活动提供各种工具及辅助材料,最后总结出叶子还可以有很多用途,教师把幼儿制作的叶子作品张贴到墙上交流,又成为了有意义的墙饰。实例二:教师进行晨检点名活动,孩子们发现今天某个伙伴没到,纷纷议论:“他怎么了?”“他是不是生病了?”“可能去旅游了。”缺勤的小问题引起了幼儿关心的情感,并讨论产生了一个建议:“我们应该有一个我们自己的,而不是给家长用的接送卡。”接下来,孩子们自己设计了自己的“出勤卡”,教师作为参与者给幼儿提供了各种材料,最后我们班的“今天谁没来”的小墙饰就产生,每天都吸引着孩子们的关心,最后还养成了习惯。以上实例带给我们许多的思索:孩子的主体性,教师的善于发现和引导及支持,创设环境和材料范围的扩展等问题。从物质环境的创设中可看到,狭义的空间范围的创设限制了幼儿更广泛的探索活动:幼儿园园内环境创设的范围应包括幼儿园内幼儿所要到的各个地方,即使具体体现到班上,也应该是包括本班幼儿经常活动的场所。但很多教师却存在着理解及实践的误区,各班以主活动室、主墙面为主,认为主要的做好了,其他就不那么重要。正确的做法应该是:1.全方位地考虑幼儿园的班级环境创设。(1)充分利用原有环境,发现和挖掘原有环境的特点,令其发挥有效的作用;(2)在原有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3)根据幼儿个性发展的需要和各种教育活动的需要创设相应的环境。因此,应扩展和延伸环境创设的区域,由“大墙饰”向“小墙饰”扩展。由活动室扩展延伸到盥洗室和卧室,将创设内容同各室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发挥相应的作用。例如,盥洗室中“节约用水”的标志;楼梯过道间的安全标志等。由室内向室外扩展延伸,园内的绿化地带、小沟、水池、土堆、围墙、栏杆、楼梯等都是应考虑的区域。2.教师在环境创设中不能以包办代替制约幼儿主体性的发挥:班级环境创设的目的是引发和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作用,因此幼儿是环境创设中不可缺少的参与者。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实际上是教师教育观、儿童观的体现。教师不能把精力放在“我想怎样布置,我想怎样创设”上,而应将精力放在“我怎样启发、引导支持幼儿参与,幼儿怎样参与,我能最大可能地提供什么样的条件”上。这种参与,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遵循幼儿年龄特点组织幼儿参与设计、参与收集和准备材料、参与布置、参与操作、参与管理的过程。3.不能盲目追求“精美”的、以装饰功能为主的班级环境创设,这样会降低环境创设的教育性,也减少了幼儿表现自己、树立自信心的机会。(1)避免较多地从色彩、质量、结构、布局等方面考虑,例成人视平线的高度、精美的“镜框式”等,应当透过表面形式去发现孩子创意的美、感受的美。(2)不应对幼儿的作品、操作材料等看不上眼,更不应该采取选“优”方式展示少数幼儿作品,可与孩子一起根据作品不同的特点对其进行加工修饰。加工修饰的方法有多种:边框修饰法、背景衬托法、删减增添法、创意组合法(师生合作的各自一部分)、空间位置(门、窗、角落、阳台、栏杆等)选择法、放置方式变化法(吊、贴、摆等)等。4.不应长期固定不变环境创设的内容,那种单一的创设手段,影响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减少孩子动手操作及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的机会。(1)长期固定不变:墙饰内容、区角位置、摆设;投放材料数量、种类。(2)创设手段及表现形式单调:幼儿作品排排贴(装);墙饰主要是平面的粘贴,对内容也有一定的限制,并且贴死、贴牢,根本说不上活动、可供幼儿操作的;评比栏中的乖娃娃标记表现在班班都是小红花,少有想过问问孩子,你想用什么标记来表示“好孩子”,且小红花都是被教师亲自贴死的。5.不能让活动操作材料的贫乏和单调去控制、剥夺幼儿在游戏及各种活动中的探索意识和行为。(1)不应只重视设施设备的购置,轻视幼儿活动材料的提供;(2)不应只重视教师的教具制作,轻视幼儿学具,操作材料的提供。(3)操作材料数量少,种类少,让幼儿自主选择和使用的机会少,即使有让幼儿的选择,也是在教师根据自己需要而提出的条件的前提下的有限选择。教师应开放幼儿操作材料,支持与提高幼儿求异表现的能力。(4)应避免提供成品类的、定型类的、变化单一材料,让幼儿不能进行多种组合,不能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可供孩子进行多种组合的材料除了现在玩具市场上较多的建构材料外,更多的需要教师和幼儿共同去发现和创制新的幼儿喜欢的材料,同时,挖掘和利用本地的丰富的物质资源。例如毛线、麻绳、纸、布、树叶等。除了单独使用外,更可以与其它材料进行各种各样的组合。要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学习和发展,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现有发展水平以及教育目标来设置环境和投放材料是基本前提,但要真正实现还必须有教师的启发、鼓励和引导,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1.材料取自身边的资源(大多是废旧材料)。这样的教育让孩子们学会了勤俭,学会了珍惜和利用资源,这样的教育让孩子学会了创造,学会了通过自己的创造让废旧的或仅有的材料发挥更大的价值。总之,这样的教育让孩子们感受到创造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乐于创造,乐于探索。2.材料要有一定的结构,暗含着教育目标与内容。教师对所投放的材料都要进行精心的选择、设计和安排,使其暗含着与教育目标和内容相适宜的事物的特征与相互关系,而这些事物的特征和相互关系又是由低到高渐进性展开的。这样,孩子们在与符合自己认知特点和需要的、有结构的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主动、不断地向前发展。3.将收集材料和创设环境的过程作为幼儿的学习过程。在发动幼儿集体讨论决定了区角布置或墙饰的内容后,我们应和幼儿一起准备材料并进行设计制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他们能做得到的让他们自己去想,让幼儿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听、问等途径获取信息材料的能力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4.要给幼儿自主选择和使用材料的权利。实践证明:幼儿是否有自主选择和使用材料的权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参与区角设置和墙饰制作的积极性,影响着幼儿与环境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地让幼儿自己选择材料,自己决定做什么,并把材料放置在方便幼儿取放的地方,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便于幼儿不断地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5.给幼儿出错的权利,找出错误背后的真正原因。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会受到直接经验的影响。在和环境材料相互作用的学习探究活动中,幼儿的做法和得出的结论并非都是正确的,难免会有一些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地方。这时我们不应简单化地批评指责幼儿,而应设法搞清楚幼儿的真实意图和认识水平,避免误解或伤害幼儿。6.培养幼儿尊重客观事实,依据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长期以来,有些教师很少注重培养幼儿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不给幼儿尝试的机会,习惯于由自己来判断幼儿的对错,使幼儿感到真理只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之中,他们关注的是教师的态度,而不是客观事实本身,这就造成了幼儿对教师的一种依赖和迎合心理。要改变这种现象,我们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从“教师讲,幼儿听”转变为“幼儿主动探究,自己找答案”,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幼儿参与教育活动,逐步培养幼儿形成尊重客观事实,依据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7.支持、启发和引导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无论是师生共同准备和创设的环境材料,还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内容提供的环境材料,我们都应积极支持和鼓励幼儿进行探究和操作活动。在指导幼儿进行探究操作活动时,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检查者”的角色,把精力从“检查玩具是否掉了,东西是否乱了,幼儿是否发生矛盾了”等问题转移到幼儿的探究和操作活动上来,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正确判断他们的发展水平,引导幼儿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如我们可引导幼儿讨论问题“汽车在什么样的路面上跑得更快?”,并鼓励幼儿说出各自的答案。为了让幼儿验证自己的猜想,我们可以发动幼儿找来各种高低、形状不同的积木、纸板、易拉罐等,启发幼儿运用这些材料搭出不同角度的斜坡,并提供橡胶、木板、玻璃等不同质地的斜坡面。我们可让幼儿在搭好的斜坡上进行赛车,并启发幼儿注意观察汽车速度和路面的倾斜度以及光滑程度有什么关系。通过多次操作,幼儿可发现汽车滑下斜坡的速度不仅与路面的倾斜度有关,还与路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初步体验到速度与倾斜度、速度与摩擦力之间的关系。幼儿园的班级环境创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搞好环境创设,就必须以“创设不断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环境和材料”的教育理念为出发点,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全面透彻的了解,充分认识环境材料可能蕴含的教育价值,并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幼儿和环境材料相互作用,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使幼儿园环境创设在幼儿教育活动中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能使幼儿在通过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培养其主动学习的能力,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等。创造创造性的环境,造就创造性的孩子,愿我们以惊人的探索和研究热情、无私的爱和奉献精神,努力使每一块墙面、每一件材料都能与幼儿互动,与幼儿“对话”,使孩子们从小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这就要求我们的幼教工作者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为幼儿提供一个有助于学习、生活的良好环境,让幼儿乐在其中。综上所述,如果在没有幼儿主体地位的物质环境创设中,孩子就没有多少选择的自由,又怎能谈得上尊重幼儿?所以我们应该让幼儿能接触到的班级的每一寸空间、每一件材料、每一面墙,不仅大墙,更应重视小墙饰,因为能根据目标灵活多变,利于引发幼儿参与,都应有利于引发和支持幼儿通过与之相互作用而主动获取有益的经验。
一、为幼儿提供有效的操作材料。 操作材料的环创设由以往老师提供材料,幼儿接受学习逐渐演变为依靠幼儿亲身实践进行发现学习,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为最终目的。我园教师在这观念上基本能实现转变,在为幼儿创设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能树立"以儿童为本,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儿童观和教育观,逐渐提高自己把高层次的教育目标转化为低层次教育目标,向教育目标的内容与要求物化在操作材料中过渡。为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教师对各区域的材料设置进行分类,分量投放;从而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重在支持幼儿自主活动、主动探索、操作和充分体验,调动与激励幼儿在与环境的不断积极、主动的相互作用中获得主动、有效的发展。 二、帮助教师提高环境创设的技巧,激励教师不断创新。 活动区是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它为幼儿在生活中、操作中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对于此项工作,我园采取了无定量式评价方式,即让各班负责教师介绍本班活动区环境创设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你的创设意图、理念。由全体教师对该班活动区环境创设情况进行研讨,大家针对每个区的设置以及活动区材料的投放等都进行认真的分析,提出建议。老师通过研讨,既帮助了别人也提高了自己。 三、让孩子自主创设"孩子的世界”。 过去我们的环境创设是由教师单方面策划、制作的,幼儿只占小部分的参与。环境布置好后,让幼儿充当观赏者,很显然,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是被动的。虽然所创设的环境均称得上结构布局合理、色彩和谐悦目,但无论从环境创设的高度、意图等到方面都未能体现以幼儿为本的精神。经过反复的学习、讨论、尝试、改进,秉承上学期的研究探索成果,我园要求教师马上扭转观念,一改往日创设环境的方式,本着"以幼儿为本”的原则,共同与孩子创造一片欢乐天地,我们也终于尝到了成功的甜蜜。现在各班活动室创设的方式是:大部分贴在墙上的作品是幼儿通过剪贴出来的图画或由幼儿收集的一些活动资料,设计自由的"涂鸦墙"给幼儿自由创造,自由装饰所布置的材料基本上都是幼儿努力的成果,老师设计背景,幼儿想象具体内容等多种形式并用。既调动了幼儿的多种感官,促进了全体幼儿的全面、和谐、主动的发展,又能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满足了幼儿的喜好、需要和情趣,从而让幼儿享受一种美的熏陶,提高幼儿的审美的能力。 一、适时提供物质材料,调整环境设置幼儿乐于摆弄和操作物体,幼儿的认知能力正是在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常常需要实物和动作的帮助。因此可以说,物质环境是幼儿学习的中介和桥梁。所以,我们要努力将教育目标和内容物化,将期望幼儿获得的知识经验蕴含在物质环境之中,使幼儿通过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获得最基本的知识经验。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询问、提供情境或材料等手段来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如某班在搬迁活动室时,教师事先把那些精美的壁画和墙饰都拆除掉。幼儿来到时,面对空荡荡的一点也不漂亮的活动室,他们产生了和教师一起布置墙面的想法,这个想法得到了教师的赞同和支持。教师当即鼓励幼儿自己设计他们感兴趣的、想表达的内容,主动收集有关资料,准备材料等等,激发了幼儿布置墙面的积极性。在这过程中,幼儿学到了手工、常识等多方面的知识,锻炼了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墙饰制成后,幼儿根据墙饰的内容,向家长、同伴、教师讲述着自己的故事。随着墙饰内容的不断增加变化,幼儿的故事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充实。为了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我们除了安排特定的教育活动外,还要尊重和支持幼儿自发产生的兴趣和问题,灵活调整教育计划。如某教师正准备按原定计划进行教学活动,这时候有两个幼儿把动物角的蜗牛放到活动室的桌子上,于是全班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到蜗牛身上来了。看到幼儿对蜗牛如此感兴趣,教师决定临时调整教育活动计划,积极支持幼儿自发产生的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针对幼儿提出的“蜗牛有没有嘴”这个问题,教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寻求答案,使幼儿不但学到了知识,还获得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初步能力。二、充分认识环境材料所蕴含的教育价值目前,在布置环境和准备投放材料时,有些教师没有真正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考虑问题,而是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和臆测,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同时,对环境的设置和材料的投放要实现什么教育目标也很少考虑,缺乏针对性,因而也就无法有效地引导幼儿向更高的水平发展,环境的教育价值也无从体现。要想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引导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我们必须对每一个活动、每一种材料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有所了解。如积木是幼儿园里最常见的材料,在结构游戏区幼儿能接触到。幼儿通过观察可以获得积木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运用积木进行操作活动,幼儿可以发展他们的小肌肉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还可以认识各种几何形体,培养初步的艺术造型能力和完美能力,并能实际地了解重心、平衡等物理概念。再如自然角的花盆里的泥土,我们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感?知活动,使他们知道土壤里有水、空气、腐殖质等成份,初步懂得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培养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我们还可以引导幼儿了解土壤对人类的作用,萌发幼儿珍惜土地的感情。要充分发挥环境材料的作用,我们还必须明确每一个墙饰的教育价值。如某中班的墙饰“地球妈妈”就是幼儿为配合环保宣传而设计制作的一幅宣传画。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地球妈妈生病了,我们应该怎样做?”,引导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有关地球妈妈生病的原因和为地球妈妈治病的方法。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幼儿也参与了许多环保活动,自觉、主动地保护身边的环境。在墙饰设计制作过程中,由于墙饰的内容和材料均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和幼儿关注的话题,所以幼儿很感兴趣也易于接受。教师在幼儿的兴趣点上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把环保教育引向深入,并与幼儿的日常行为联系起来。这些做法为幼儿真正理解环保的意义、形成自觉的环保行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墙饰制作好了,但教育活动并没有就此结束,教师引导幼儿继续收集、整理材料,丰富墙饰内容。在此过程中幼儿彼此交流和分享收集到的环保信息,他们开始学会关注周围环境,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周围环境。三、启发、鼓励和引导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要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学习和发展,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现有发展水平以及教育目标来设置环境和投放材料是基本前提,但要真正实现还必须有教师的启发、鼓励和引导,为此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1.将收集材料和创设环境的过程作为幼儿的学习过程。在发动幼儿集体讨论决定了区角布置或墙饰的内容后,我们应和幼儿一起准备材料并进行设计制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他们能做得到的让他们自己去做,他们能想得到的让他们自己去想,让幼儿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听、问等途径获取信息和材料,发展他们获取信息材料的能力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2.要给幼儿自主选择和使用材料的权利。实践证明:幼儿是否有自主选择和使用材料的权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参与区角设置和墙饰制作的积极性,影响着幼儿与环境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我们应尽可能让幼儿自己选择材料,自己决定做什么,并把材料放置在方便幼儿取放的地方,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便于幼儿不断地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3.给幼儿出错的权利,找出错?
文章TAG:幼儿园教育环境怎么写幼儿幼儿园教育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