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 > 医学论文 > 我相中李贺了怎么办,李贺为什么被成为诗鬼

我相中李贺了怎么办,李贺为什么被成为诗鬼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6-30 19:15:04 编辑:八论文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李贺为什么被成为诗鬼

其作诗必呕心沥血,废寝忘食,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称,其诗意境深远、字字珠玑,李白杜甫之流皆自叹不如,后人称之为"诗鬼"与李白("诗仙")杜甫("诗圣")齐名
因为用心太苦 英年早逝

李贺为什么被成为诗鬼

2,读了上下五千年后对李贺的认识

为你奉上,请你参考: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文献通考》中说:“宋景文诸公在馆,尝评唐人诗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岁寒堂诗话》中说:“李贺有太白之语,而无太白之才。”
你几年级的

读了上下五千年后对李贺的认识

3,阅读李贺是唐朝大诗人回答问题

唐朝大诗人李贺喜欢在游历中增长见识、激发灵感。他每次外出时,总喜欢让书童背一个锦囊,每当他想到好词好句就写下来放在锦囊里,回家后再整理成篇。李贺的母亲知道儿子身体不好,所以经常检查他的锦囊。如果里面的诗句太多,她就会责备李贺说:“你再这样下去,连心血都要呕出来了。” (呕心沥血)ǒu xīn lì xuè 【注释】呕(ǒu):吐。沥(lì):一滴一滴。【喻义】原指苦思冥(mínɡ)想,耗(hào)尽心血。后来多比喻做事费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沥液体一滴一滴地落下。 小编:不愧是唐朝的大诗人,他的这种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借鉴(jiàn)。不过,我可不希望大家把心血都呕出来呀!
1、成语:呕心沥血2、解释:呕:吐;沥:液体一滴一滴地落下,就像汗一般。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费尽心思和精力,也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
1.四字成语 呕心沥血2 呕:吐, 沥: 流 比喻在某事上花费很大的精力
呕心沥血呕:吐;沥:液体一滴一滴地落下,就像汗一般。原形容用尽心思。多形容费尽心思和精力,也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
李鬼

阅读李贺是唐朝大诗人回答问题

4,作文我眼中的诗人李贺800字

风景是什么?青山秀水彩云追月的清新淡雅,或者是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凄美幽寂?抑或是,大千世界茫茫人海的瞬间博爱? 对于父母的赞颂在中华民族的上下五千年传承中从未中断过,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父母的爱就将我们紧紧包围。我们范例啊张口,衣来伸手;我们歌颂父母,但事实上我们究竟回报父母以什么?走出学校,一天的紧张与疲惫轰然崩塌在身上,是谁为我们将肩上的书包拿去?功课的繁复与杂乱使我们措手不及,是谁在书桌上悄然地放上牛奶?成功的喜悦与快乐全然消去曾经的苦累,是谁在我们的身旁轻声提醒不要骄傲?所以总能在学校路边的街头转角,有父母在含笑等待着孩子。 我的迷茫,我的心慌。我的心寒,我的孤单。好朋友一句贴心话,翻不过的心墙,至少被开了几扇窗。在青春年华里,朋友的梨涡浅笑似把我邀。但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友谊此时古难全。我们的童话游戏,我们的喧闹不合一点点地浓缩,粹出精华,填在心房。我“但愿人长久”,只为与朋友“千里共婵娟”。我们“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不是就要到分别挥手的那一刻了?所以在看到大街上三两个朋友并肩走在一起时,告戒自己要抓住那转瞬即逝的岁月,牢记不断长大的友谊。 陌生人是一个怎样的名词?在路上与他人擦肩而过,是不是先会警觉地查看自己有没有遭窃?曾几何时起,我们的防备心与日俱增?曾几何时起,我们眼中不信任的光芒永远存在?那我们又该如何解释那一场骇人灾难中的众志成城?那一刻,我们撤去防备;那一刻,我们换上信赖;那一刻,我们构出美好境界。陌生的脸孔,不陌生的心;生疏的语气,不生疏的关心。在那一瞬,人性的光辉与博爱被框入永远的纪念册。所以常看见与人擦肩而过的回眸,那不熟悉的脸庞上,熟悉的微笑。 依然陶醉于青山秀水彩云追月的清新淡雅,依然沉浸于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凄美幽寂。重新开始感动于大千世界茫茫人海的瞬间博爱。

5,如何理解李贺被称为鬼才

李贺,字长吉,是唐代中期一个独具特色的浪漫主义诗人,有二百四十多首诗歌传于后世,在唐代诗歌史上卓然绝立,被后人称为“鬼才”。宋朝著名诗人宋祁曾将大诗人李白和李贺作比较说:“太白为仙才,长吉鬼才。”也有人说:“李白为天才绝,白居易为人才绝,李贺为鬼才绝。”那么为什么李贺被称为“鬼才”呢?这主要是从李贺的诗风上作出的评价,因为李贺写的诗的特色很怪,充满“鬼气”。李贺是唐宗室的后裔,家道没落,虽然才华出众,但仕途蹭蹬,身体多病,仅仅度过了人生的二十七个春秋,就英年早逝。在短暂的生命旅程中,作为唐室王孙的李贺,目睹了朝政的混乱,国势的衰微,加上自己命运的坎坷,因而愤强激越,他把自己的这种感情熔铸到自己的写作中。他熔古烁今,用他独特的创意、旷世的奇才,借助于荒坟野草、牛鬼蛇神这一类怪异的形象和荒诞的意境,来表达自己怨恨悲愁的情绪和感时叹世的心情。李贺是浪漫主义诗人,想像极为丰富奇特,他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和艺术手法,搜奇猎艳,以丰富的想像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创造出神秘幽奇、色彩缤纷的艺术境界,具有幽婉、冷艳、凄唳的色彩和情调。他喜欢用鬼字、魂字、泣字、死字、血字。如:“愿携汉戟招书鬼,休令恨骨填蒿里。”、“娇魂从回风,死处悬乡月。”、“秋凉经汉殿,班子泣衰红。”、“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汉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李贺尤其喜欢荒郊野鬼、香魂梦语这一类阴冷幽峭的艺术形象如;“嗷嗷鬼母哭秋郊”、“秋坟鬼唱鲍家师”、“鬼灯如漆点松花 ”、“海神山鬼来座中”、“雨冷香魂吊书客”、“我有迷魂招不得”、“楚魂寻梦风颸然”、“左魂右魄啼肌瘦”、“鬼雨洒空草”、“鬼哭复何益”等,这种扑捉鬼魂形象入诗的奇特构思,在古代诗人中,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人来了。这正是李贺的诗风与众不同、自成一体的艺术所在,也是李贺诗歌最成功的因素。因而,人们在谈到李贺的时候,总是要想到“鬼”字,把他的才华和“鬼”联系起来,称他为“鬼才”、“鬼仙”。
李贺,字长吉,是唐代中期一个独具特色的浪漫主义诗人,有二百四十多首诗歌传于后世,在唐代诗歌史上卓然绝立,被后人称为“鬼才”。宋朝著名诗人宋祁曾将大诗人李白和李贺作比较说:“太白为仙才,长吉鬼才。”也有人说:“李白为天才绝,白居易为人才绝,李贺为鬼才绝。”那么为什么李贺被称为“鬼才”呢?这主要是从李贺的诗风上作出的评价,因为李贺写的诗的特色很怪,充满“鬼气”。
李贺诗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杜、韩愈等多方面影响,经自己熔铸、苦吟,形成非常独特的风格,因而被称为“诗鬼”。

6,走近李贺作文800

新颖 充满幻想 和美景 不是雨天
中华是诗的国度。在唐诗的王国里,李白、杜甫永远占据首主流,而他始终不是。他走了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他的诗冷艳低沉、奇崛险怪,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出神入化,意想天外,为唐代诗坛中的一个异类。他可算得上是一个诗歌的开拓者。他身材瘦削,双肩微耸,骑着一头瘦驴,行迹瑟缩,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一字一句吞吐出如烟似雾般的文字,在烟雾之中,他清瘦的脸庞释放出异彩。他就是李贺。李贺者,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诗歌中喜欢与神仙鬼魅为伴,因后人称其为诗鬼。李贺长得丑。李商隐在《李贺小传》里描绘说:“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又有距眉、虬爪、巨鼻之说,但李贺却有才。《全唐诗》说他“七岁能辞章”,五代时冯贽在《云仙杂记》中也说:“有人谒李贺,见其久而不言,唾地者三,俄而文成三篇。”看来,他是一个早慧的天才。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位文学神童,或是文学天才。提到文学天才,很多人可能会想到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还有南朝的江淹。方仲永没有读过书,五岁便可“指物作诗立就”,可结果是“泯然众人”;江淹年轻的时候,便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到最后一个字也写不出来,结果被人们所记下来的只有“江郎才尽”这个成语。可李贺不同。在诗的大道上,他不断地超越自己,走出了自己的风格。虽然英年早逝,但给人们留下了二百八十多首诗歌。人们没有记住他丑陋的外貌和不幸的身世,只会在他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诗歌中细细咀嚼、品味。现今,在文学上出现的神童举不胜举,他们六岁写文章,八岁出专集,十岁发长篇,十二岁入作协,十五便冠以“少年作家”或是“青年作家”称号,当然这些称号都是自封的。现在流行出书热,家长见自己孩子偶尔在一家小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便以为自己的孩子就是文学天才,想方设法为孩子炒作,给孩子出书,出了两本书后,一时声名大作,人人赞之,于是便就成“家”了。可结果呢,到三十岁后,写出的作品和六岁时写出的是一个档次。然而这些洋洋得意的“作家”却不以为耻,将自己的作品说成是儿童文学。论年龄,李贺可算得上是个青年作家吧,可他的诗为什么能流芳百世呢?纵观李贺一生,也许多不幸。但我认为他是幸运的。可谓“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永远都保持着年轻。只要李贺的诗在,他就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李贺幼年时,就受到大文豪韩愈的赏识。当他听说长安有这么一位少年神童,便亲自登门看望。当他遭到了“争名者”的攻击,说进士的“进”字与贺父李晋肃的“晋”字同音,根据当时的避讳法,李贺不应参加礼部考试。韩愈为此专门写了《讳辩》一文进行驳斥。之后还多次拜访并上奏皇上将其任用。韩愈作为文坛领袖,能如此关爱一位具有文学才能的晚辈,实在是李贺的大幸。现在的文学大“家”们都忙着出书立着,演讲授课,根本没时间顾及晚辈,就更谈不上像韩愈那样亲自登门看望了。如果有哪个文痴登门拜访,这些大家的门槛高的了得。还得好好“意思意思”,才可能见到“贵人”。要想这些文学上的“贵人”推荐一下,就要狠狠地放点血。现在的事情,没有“研究”,是很难解决的。李贺作诗,总是经过细心的观察和深刻的构思,从不生搬硬造、东拼西凑去模仿别人。他平时很注意积累素材,观察生活,锤炼文字,深化意境。他常常早上出去,骑一匹瘦马,后边跟一个小书童,背上一个书包。他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凡是认为有意义的事,都随时记下来,放到包里。凡诗不先写题目,晚上回家以后,再拿出来一一整理成完整的诗文。写诗,是李贺一生最重要的事了,他为之惮精竭虑,呕心沥血。诗,应该是李贺最后的、一切的归宿,他用自己的一生作诗,在诗中寻找自我。诗是他一生全部的寄托和慰藉,全部的光采与美丽。没有诗的李贺,只有悲哀。有了诗,李贺就有了梦,有了梦他就不再孤独,就可以忘掉忧郁,忘记所遭受伤痛。诗中的李贺,经常飘到天上去,在天庭漫步,与仙人交游。美丽的仙女与他相逢,谈笑风声,过着似人又非人的逍遥日子,这样的境界能有几人可及。有了这些诗,李贺就能在唐代华美的王国里傲然独步。天若有情天亦老。是非对错,自有后人评论,但李贺至少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年轻的形象:俊美,飘逸,超凡出尘,有着无限的活力,像一个年轻无暇的梦。

7,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

你的问题可不可以在说清楚一点,还是你想说给某个听,或是你在感慨人生
看不懂这是什么问题!
天是没有感情的若天有情天怎会让坏人得势,好人受苦呢?所以天才从会活了很久啊所以说”天若有情天亦老”后一句是”人间正道是沧桑”
金铜仙人辞汉歌 --李贺 魏明帝青龙九年八月, 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 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 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宫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这首诗是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由京赴洛途中所作。其时唐王朝国运日衰,藩镇割据,兵祸迭起,民不聊生;而诗人那“唐诸王孙”的贵族之家也早已没落衰微,报国无门,处处碰壁。诗人有感于此,因而借金铜仙人辞汉的史事,来抒发兴亡之感、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它设想奇特,而又深沉感人;形象鲜明,而又变幻多姿;词句奇峭,而又妥帖绵密:是李贺的代表作品之一。特别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已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四句是第一个层次,借金铜仙人的“观感”慨叹韶华易逝,人生短暂。世事无常。诗中直呼汉武帝为“刘郎”为“客”,表现了李贺不羁的性格和不受封建等级观念束缚的精神。中四句为第二个层次,用拟人化手法写金铜仙人初离汉宫的酸苦惨凄情态,亡国之痛和移徙之悲跃然纸上。特别是“酸”、“射”两字,把主观的情和客观的物完全揉和在一起,含义极为丰富。末四句为第三个层次,写出城后途中的情景。“衰兰”一语,写形兼写情,而以写情为主(因愁苦而“衰”);“天若”一语,设想奇伟,意境辽远,感情深沉,司马光称为“奇绝无双”;末联进一步描述了金铜仙人恨别伤离,不忍离去,而又不能不离去的情怀,感人至深。
这句诗出自唐朝“诗鬼”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下面是我复制来的一篇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 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 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赏析)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据朱自清《李贺年谱》推测这首诗大约是元和八年(813),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由京赴洛,途中所作。其时,诗人“百感交并,故作非非想,寄其悲于金铜仙人耳”。 诗中的金铜仙人临去时“潸然泪下”表达的主要是亡国之恸。此诗写作时间距唐王朝的覆灭(907)尚有九十余年,诗人何以产生兴亡之感呢?这要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诗人的境遇来理解、体味。自从天宝末年爆发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一蹶不振。宪宗虽号称“中兴之主”,但实际上他在位期间,藩镇叛乱此伏彼起,西北边陲烽火屡惊,国土沦丧,疮痍满目,民不聊生。诗人那“唐诸王孙”的贵族之家也早已没落衰微。面对这严酷的现实,诗人的心情很不平静,急盼着建立功业,重振国威,同时光耀门楣,恢复宗室的地位。却不料进京以后,到处碰壁,仕进无望,报国无门,最后不得不含愤离去。《金铜仙人辞汉歌》所抒发的正是这样一种交织着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 诗共十二句,大体可分成三个部分。前四句慨叹韶华易逝,人生难久。汉武帝当日炼丹求仙,梦想长生不老。结果,还是象秋风中的落叶一般,倏然离去,留下的不过是茂陵荒冢而已。尽管他在世时威风无比,称得上是一代天骄,可是,“夜闻马嘶晓天迹”,在无穷无尽的历史长河里,他不过是偶然一现的泡影而已。诗中直呼汉武帝为“刘郎”,表现了李贺傲兀不羁的性格和不受封建等级观念束缚的可贵精神。 “夜闻”句承上启下,用夸张的手法显示生命短暂,世事无常。它是上句的补充,使“秋风客”的形象更加鲜明、丰满,也为下句展示悲凉幽冷的环境气氛作了必要的铺垫。汉武帝在世时,宫殿内外,车马喧阗。如今物是人非,画栏内高大的桂树依旧花繁叶茂,香气飘逸,三十六宫却早空空如也,惨绿色的苔藓布满各处,荒凉冷落的面貌令人目不忍睹。 以上所写是金铜仙人的“观感”。金铜仙人是汉武帝建造的,矗立在神明台上,“高二十丈,大十围”(《三辅故事》),异常雄伟。魏明帝景初元年(237),它被拆离汉宫,运往洛阳,后因“重不可致”,而被留在霸城。习凿齿《汉晋春秋》说:“帝徙盘,盘拆,声闻数十里,金狄(即铜人)或泣,因留霸城。”李贺故意去掉史书上“铜人重不可致,留于霸城”(《三国志》注引《魏略》)的情节,而将“金狄或泣”的神奇传说加以发挥,并在金铜仙人身上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物和人、历史和现实便融为一体,从而幻化出美丽动人的艺术境界来。 中间四句用拟人法写金铜仙人初离汉宫时的凄婉情态。金铜仙人是刘汉王朝由昌盛到衰亡的“见证人”,眼前发生的沧桑巨变早已使他感慨万端,神惨色凄。而今自己又被魏官强行拆离汉宫,此时此刻,兴亡的感触和离别的情怀一齐涌上心头。“魏官”二句,从客观上烘托金铜人依依不忍离去的心情。“指千里”言道路遥远。从长安迁往洛阳,千里迢迢,远行之苦加上远离之悲,实在教人不堪忍受。“东关”句言气候恶劣。此时关东霜风凄紧,直射眸子,不仅眼为之“酸”,亦且心为之“酸”。它含有“马后桃花马前雪,教人哪得不回头”的意味,表现出对汉宫、对长安的深切依恋之情。句中“酸”、“射”二字,新奇巧妙而又浑厚凝重。特别是“酸”字,通过金铜仙人的主观感受,把彼时彼地风的尖利、寒冷、惨烈等情形,生动地显现出来。这里,主观的情和客观的物已完全揉合在一起,含义极为丰富。 诗人时而正面摹写铜人的神态,时而又从侧面落笔,描绘铜人四周的景物,给它们涂上一层忧伤的色调。两种手法交互运用,使诗意开阖动荡,变幻多姿,而又始终围绕着一个“愁”字,于参差中见整饬,色调统一,题旨鲜明。“魏官”二句,侧重描写客体,“空将”二句则改写主体,用第一人称,直接抒发金铜仙人当时的思想感情:在魏官的驱使下离别汉宫,作千里之行。伴随着“我”的唯有天上旧时的明月而已。事情发生在三国时期而称月为“汉月”,它抒发的显然是一种怀旧的感情,正如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所诠释的:“因革之间,万象为之一变,而月体始终不变,仍似旧时,故称汉月。”金铜仙人亲身感受过武帝的爱抚,亲眼看到过当日繁荣昌盛的景象。对于故主,他十分怀念,对于故宫,也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今坐在魏官牵引的车子上,渐行渐远,眼前熟悉而又荒凉的宫殿即将隐匿不见,抚今忆昔,不禁潸然泪下。“忆君”句中“泪如铅水”,比喻奇妙非凡,绘声绘色地写出了金铜仙人当时悲痛的形容——泪水涔涔,落地有声。这种感怀旧事、恨别伤离的神情与人无异,是“人性”的表现,而“铅水”一词又与铜人的身份相适应,婉曲地显示了他的“物性”。这些巧妙的表现手法,成功地塑造出金铜仙人这样一个物而人、物而神,独一无二,奇特而又生动的艺术形象来。 末四句写出城后途中的情景。此番离去,正值月冷风凄,城外的“咸阳道”和城内的“三十六宫”一样,呈现出一派萧瑟悲凉的景象。这时送客的唯有路边的“衰兰”,而同行的旧时相识也只有手中的承露盘而已。“衰兰”一语写形兼写情,而以写情为主。兰花之所以衰枯,不只因为秋风肃杀,对它无情摧残,更是愁苦的情怀直接造成。这里用衰兰的愁映衬金铜仙人的愁,亦即作者本人的愁,它比《开愁歌》中的“我生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更加婉曲,也更为新奇。 兰花的衰枯是情使之然。凡是有情之物都会衰老枯谢。别看苍天日出月没,光景常新,终古不变。假若它有情的话,也照样会衰老。“天若有情天亦老”这一句设想奇伟,司马光称为“奇绝无对”。它有力地烘托了金铜仙人(实即作者自己)艰难的处境和凄苦的情怀,意境辽阔高远,感情执着深沉,真是千古名句。 尾联进一步描述金铜仙人恨别伤离的情绪。他不忍离去,却又不得不离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离开故都越来越远。这时,望着天空中荒凉的月色,听着那越来越小的渭水流淌声,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渭城”句从对面落笔,用“波声小”反衬出铜人渐渐远去的身影。一方面波声渺远,另一方面,道阻且长。它借助于事物的声音和形态,委婉而深沉地表现出金铜仙人“思悠悠,恨悠悠”的离别情怀,而这正是当日诗人在仕进无望、被迫离开长安时的心境。 这首诗是李贺的代表作品之一。它设想奇创,而又深沉感人;形象鲜明而又变幻多姿。怨愤之情溢于言外,却并无怒目圆睁、气峻难平的表现。遣词造句奇峭而又妥帖,刚柔相济,恨爱互生,参差错落而又整饬绵密。这确是一首既有独特风格,而又诸美同臻的诗作,在李贺的集子里,也找不出几首类似的作品来。
zjhjghj bv看见了
文章TAG:我相中李贺了怎么办我相相中李贺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