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 > 教育论文 >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议论文怎么写,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议论文怎么写,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3-11 15:59:59 编辑:八论文 手机版

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过于剥离文饰而突出事物的本质,就会显得粗俗;过于着重文饰而脱离事物的本质,就会显得浮华无实;文饰与本质兼顾并重,才是有德行的人.
应以自己行为与古之圣人作比,以正自己之行,即为君子也。
文质彬彬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从设计的角度该

只有把文采与质朴配合恰当,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质为表,文为里,文质彬彬,从设计的角度来说,就是要既注重外观又注重内涵
如何写作
质:质朴。文:文饰。史:虚浮不实。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从设计的角度该

3,结合论语写关于君子的议论文

《论语》的核心就是阐述君子和小人问题,所以我们开篇先得将君子和小人的概念弄清楚。《论语》通篇反反复复、絮絮叨叨都是在说君子和小人,但是孔子同其学生都是述而不作,也就一直没有给君子和小人下个定义,也没有逐条归纳出君子和小人的具体标准,他们都是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谈论君子和小人,所认为的君子和小人的标准零散而不系统的,没有按现在的做法制定规范,这就容易让后人产生误解和歧义了。《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在概念上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君子和小人是截然不同的,不是我们现在经常简单认为的君子就是好人,小人就是坏人。《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首先是指出身上的区别,出身大宗的人,也就是天子、国君、家君的嫡出直系子女,他们都属于君子。而庶出的、旁支的就属于小宗之人,简称小人。从出身方面来看,只有贵族才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平民百姓和奴隶们是没有君子和小人之分的。但是《论语》中提到的君子和小人基本上不是指他们的出身,小人出身,甚至君子和小人出身以外的平民百姓甚至奴隶,如果他们通过一定方式混入了上流社会,成为社会管理者,他们也就跻身君子之列了。从出身和身份上划分,君子和小人是不关乎道德问题的。但作为社会管理者,其人品是十分重要的,让人品有缺陷的人来管理社会,社会是要出问题的。所以《论语》中不断强调君子的人品,要求君子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而对于小人,他们更多地是充当执行者而不是决策和管理者,不能够也不必要像要求君子那样要求他们。而且,在孔子看来,小人有时也不失为做人的底线,比如【13.20】中子贡问怎么样能算得上士矣,孔子回答的最后一项标准是“言必信,行必果,胫胫然小人哉”。由此也可见《论语》中所称的小人不是我们现在认为的道德品质有问题的人,更不能理解为坏人。

结合论语写关于君子的议论文

4,求文质彬彬的例子

文质彬彬 ( wén zhì bīn bīn ) 解 释 彬彬:配合谐调。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出 处 先秦·孔子《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用于男性 示 例 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34章:“陈教授~从容不迫地说。” 近义词 温文尔雅、彬彬有礼 反义词 野调无腔、出言不逊 【原文】 子曰:“质①胜文②则野,文胜质则史③。文质彬彬④,然后君子。” 【注释】 ①质:质朴。②文:文饰。③史:虚浮不实。④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读解】 这段话可以从各种层次上来理解和发挥。 大而言之,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人类朴素的本质,“文”则指文化的累积。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人没有文化,就会像原始人一样粗野、落后。“文胜质则史”就是指文化过于发达后人类失去了原来朴素的本质,显得虚浮而没有根基,所以要“文质彬彬”,文化的发展要与人类的本质相适应,相协调。 小而言之,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得节而不切实际。所谓 “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忘了做人的根本。 所以要“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广而言之,“文质彬彬”还可以从写作、艺术、审美的内容和形式、内在美与外在美、质朴与文饰等各个方面来力。以理解和发挥,从而使“文”与“质”成为一对内涵丰富而外延广泛的范畴得到深入研究。

5,请教写有关孔子的作文800字有关孔子的作文

在我的印象中,孔子恐怕是最伟大的人了.孔子,你是我人生道路上的照明灯,引领我走向光明.孔子,你是英明的,是伟大的.当年诸子百家,竞相争鸣.而唯独你伴随着二千多年的历史流伟至今.你穿越了时间与空间,将古代先哲的智慧播散到人间,让古老的神州大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让年轻一代的我们领悟到了生活的真谛,而你的话也被人们敬奉为经典!品你,有如畅游在智慧的海洋中,不断地吸取海洋的营养,滋润着我迷茫的心灵.你寥寥数笔,却教会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博大胸襟;教会我“温故知新”的超凡脱俗的学习态度;教会我“不耻下问”的谦虚的人生信条;教会我“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好学精神.你的谆谆教诲有如一盏明灯,驱走黑暗,带我走向光明!呵,有时品你也会觉得你很可爱,你也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天真之处.但大多数时候你是位智者,将误入歧途的我们带回了正轨.
走进孔子 在我的印象中,孔子恐怕是最伟大的人了。孔子,你是我人生道路上的照明灯,引领我走向光明。 孔子,你是英明的,是伟大的。当年诸子百家,竞相争鸣。而唯独你伴随着二千多年的历史流伟至今。你穿越了时间与空间,将古代先哲的智慧播散到人间,让古老的神州大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让年轻一代的我们领悟到了生活的真谛,而你的话也被人们敬奉为经典! 品你,有如畅游在智慧的海洋中,不断地吸取海洋的营养,滋润着我迷茫的心灵。你寥寥数笔,却教会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博大胸襟;教会我“温故知新”的超凡脱俗的学习态度;教会我“不耻下问”的谦虚的人生信条;教会我“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好学精神。你的谆谆教诲有如一盏明灯,驱走黑暗,带我走向光明! 呵,有时品你也会觉得你很可爱,你也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天真之处。但大多数时候你是位智者,将误入歧途的我们带回了正轨。 当我们感到委屈时,最适宜去品读你,你会像好朋友一样劝慰我,抚平我的心伤。遭受误解时,你告诉我“以德报怨,以德报德”导人向善。当我们犯错自大时,你警告我们“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你也曾告诉我“文质彬彬,然后 君子”教会我如何成为君子……你是温暖的化身,是我们身边的好朋友,感染四周,让一切都被欢欣围绕。你的话娓娓道来如明灯,驱走心灵的黑暗! 尝你百遍“不如肉味”品你的感觉好像淋浴一场春雨,抚慰着一颗颗饱经风霜,脆弱干涸的心灵!孔子,你是伟大的,永远点亮我的心! 一花一天堂,一草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你在我心中是花,是草,是叶,也是一笑。孔子,你永远是一盏明灯,品你我能“温故知新”! 噢!仲尼,用你那先哲的智慧去照亮这个世界吧……

6,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教育人应该同时注重文采武功的培养和修炼。
①质:质朴。②文:文饰。③史:虚浮不实。④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
孔子说:性情过于直率就显得粗鲁,礼仪过于恭敬就显得虚浮,恰当的性情与礼仪,才是成熟的人该有的样子。出自《论语》,请看「雍也第六」第十八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孔子教导我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质」是本质,「文」是文采,「野」按包咸的批注,包咸是东汉的经学家,他注为「如野人」。因为野在《说文解字》里面是指郊外,就是乡下人,我们现在俗话讲「乡巴佬」,这是野。「文胜质则史」,史有两个意思,根据古注有两个说法,一个是史书,一个是史官,两种说法意思其实都是相似。「质胜文」,胜,包咸注为多的意思,所以就是「质多于文,则如野人」。因为他有很好的本质,可能他孝悌忠信的品德挺好的,但是比较欠缺于礼文的修饰,就显得朴素无华,甚至看起来比较粗鄙,这种人叫野人。这类人,当然他首先要有质,有质而无文,至少他不至于虚浮、虚伪。如果是「文胜质则史」,因为在古代除了少数的史官非常的讲究诚信,春秋那个时代的史官大部分都没有诚信,就是歪曲历史,所以这种人是诚不足。他可以舞文弄墨,在表面文章上做得很好,但是内心本质没有真诚,那是讲「史」的意思。也有的是说史书,史书就是记录得非常的精彩,或者是对某人可能有很多的渲染,但是流于不真实,这个属于史。总之,如果是文多于质,这就显得有虚伪,不诚的味道。所以孔子后面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彬」,就是文跟质,他的表面是文,内心的本质是质,内在的和外在的都要平衡,这个叫彬彬,它是融合之相。文和质均衡交融,言行既文雅又真实,这合乎中道,这才能够称为君子。所以可见得我们的品性、本质非常的重要,但是光有品性而不学文也不行。对人要懂得礼貌,懂得进退应对,讲话也要有文明、文采,不能够粗言,这才能够合乎君子之道。
整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自性胜过、多于从书本上学来的东西,就会失去约束、陷于放纵;(一个人的)从书本上学来的东西胜过、多于自性,就会成为失去自性的书呆子。该抒发自性就抒发自性,该遵从书本就遵从书本,自性和书本相结合、相协调人才能善美,人做到了这个样子,才能成为君子。“质,造字本义:以刀斧劫持人员作抵押,以求赎金。”——《象形字典》质,可以指劫持代抵押行为,也可以指代抵押物,其目标指向赎金,所以质就有了性(获得赎金的需求、趋势)。“胜,造字本义:长在猪肉里的息肉。”——《象形字典》胜,此处意思是多出、胜过、超出。“文,造字本义:名词,远古时代刻画在岩壁、甲骨上的图画性表义符号,即最早的象形汉字。”——《象形字典》文字记载的是自然的现象、规律,(人的)行为的过程、规范,其中有道、礼等一切人类创造的字词。它是“学”的对象。“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文,这里指代写在书本里的东西(书本只是一种方便说)。“野,造字本义:名词,从田园到山林之间的过渡地带。”——《象形字典》“野,郊外也。”——《说文解字》野,此处意思是自性的无拘束发挥,进于放纵。“史,由中(中,两军对峙的非军事地带 )+又(执、持)构成,表示手持旌节,出使发生争端的国界和谈。”——《象形字典》“史,记事者也”——《说文解字》史,此处意思是指执中,失去自性。“彬”,由“林+彡”构成。“林,造字本义:丛生的竹木。”——《象形字典》“彡”,此处象形光线(强调从外面来的)。“彬”,光线透过丛林而产生的美景。正是因为有的(应该)透过来的光线透了过来,有的(不应该)透的光线没有透过来,才成为美景。人的生与存,根源于自然的需要,人需要履行自然所赋予人的职责(天命、性),来增加自己的德(德,人生与存的依凭)。人需要围绕着自己的自然所赋予的职责(天命、性),来组织生活(包括自己思想、言行),离开了这个,就是失德,人必遭天谴。正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种行为本身,是以自我的需求为驱动的,也是以自我的实现为目的地的,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一个人自己是如此,其他的人也是如此,天地万物甚至是大大小小的团体、系统也是如此,但大自然却不会对某个人、个别的部分进行特殊的关照。“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德经》“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这就出现了以人与人、人与万物和谐共存为目的的公平正义、礼乐仁义等等的社会观念。这些观念从根本上来说,是基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也遵循大自然的法则,但在不同的条件下,却有不同的侧重,甚至背道而驰。文所承载的内容十分庞杂,可以说人的心智能到达的地方,文基本上都可以承载。上述的社会观念虽然重要,但也只是文的“一小部分”而已。所以,“质与文”的关系,体现的是自性与社会观念的关系,从根本上说,体现了人与他人、与天地万物相处的关系。“文质彬彬”,描绘的是自性通达、外表善美的君子,从根本上讲描写的是,自行通达、能与他人、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的君子。
说:性情过于直率就显得粗鲁,礼仪过于恭敬就显得虚浮,恰当的性情与礼仪,才是成熟的人该有的样子。 出自《论语》,请看「雍也第六」第十八章: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是孔子教导我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质」是本质,「文」是文采,「野」按包咸的批注,包咸是东汉的经学家,他注为「如野人」。因为野在《说文解字》里面是指郊外,就是乡下人,我们现在俗话讲「乡巴佬」,这是野。 「文胜质则史」,史有两个意思,根据古注有两个说法,一个是史书,一个是史官,两种说法意思其实都是相似。「质胜文」,胜,包咸注为多的意思,所以就是「质多于文,则如野人」。因为他有很好的本质,可能他孝悌忠信的品德挺好的,但是比较欠缺于礼文的修饰,就显得朴素无华,甚至看起来比较粗鄙,这种人叫野人。这类人,当然他首先要有质,有质而无文,至少他不至于虚浮、虚伪。 如果是「文胜质则史」,因为在古代除了少数的史官非常的讲究诚信,春秋那个时代的史官大部分都没有诚信,就是歪曲历史,所以这种人是诚不足。他可以舞文弄墨,在表面文章上做得很好,但是内心本质没有真诚,那是讲「史」的意思。也有的是说史书,史书就是记录得非常的精彩,或者是对某人可能有很多的渲染,但是流于不真实,这个属于史。总之,如果是文多于质,这就显得有虚伪,不诚的味道。 所以孔子后面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彬」,就是文跟质,他的表面是文,内心的本质是质,内在的和外在的都要平衡,这个叫彬彬,它是融合之相。文和质均衡交融,言行既文雅又真实,这合乎中道,这才能够称为君子。所以可见得我们的品性、本质非常的重要,但是光有品性而不学文也不行。对人要懂得礼貌,懂得进退应对,讲话也要有文明、文采,不能够粗言,这才能够合乎君子之道。 全文
孔子说:性情过于直率就显得粗鲁,礼仪过于恭敬就显得虚浮,恰当的性情与礼仪,才是成熟的人该有的样子。出自《论语》,请看「雍也第六」第十八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 这是孔子教导我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质」是本质,「文」是文采,「野」按包咸的批注,包咸是东汉的经学家,他注为「如野人」。因为野在《说文解字》里面是指郊外,就是乡下人,我们现在俗话讲「乡巴佬」,这是野。2. 「文胜质则史」,史有两个意思,根据古注有两个说法,一个是史书,一个是史官,两种说法意思其实都是相似。「质胜文」,胜,包咸注为多的意思,所以就是「质多于文,则如野人」。因为他有很好的本质,可能他孝悌忠信的品德挺好的,但是比较欠缺于礼文的修饰,就显得朴素无华,甚至看起来比较粗鄙,这种人叫野人。这类人,当然他首先要有质,有质而无文,至少他不至于虚浮、虚伪。3. 如果是「文胜质则史」,因为在古代除了少数的史官非常的讲究诚信,春秋那个时代的史官大部分都没有诚信,就是歪曲历史,所以这种人是诚不足。他可以舞文弄墨,在表面文章上做得很好,但是内心本质没有真诚,那是讲「史」的意思。也有的是说史书,史书就是记录得非常的精彩,或者是对某人可能有很多的渲染,但是流于不真实,这个属于史。总之,如果是文多于质,这就显得有虚伪,不诚的味道。所以孔子后面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彬」,就是文跟质,他的表面是文,内心的本质是质,内在的和外在的都要平衡,这个叫彬彬,它是融合之相。文和质均衡交融,言行既文雅又真实,这合乎中道,这才能够称为君子。所以可见得我们的品性、本质非常的重要,但是光有品性而不学文也不行。对人要懂得礼貌,懂得进退应对,讲话也要有文明、文采,不能够粗言,这才能够合乎君子之道。

7,孔子与儒家礼仪论文急需

一、儒家理想的君子人格——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儒家创始人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系统阐述了他向往的理想君子人格,并提出了一系列的人格修养方法。《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道明了孔子所向往的君子人格形象,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从整句话看,一个品格高尚,礼仪修养高雅的人必须具备两种素质,即:文与质。但并不是说只要具备这两种素质就可以了,而是要使这两种素质达到恰当的配合,一定比例的协调,才能使人成为君子。那么“文”与“质”这两种重要的素质是什么呢?二者如何调配才堪称为君子呢?钱穆在《论语新解》中说:“质:朴也。文:华饰也。野:鄙野义。史:宗庙之祝史,及凡在官府掌文书者。彬彬:犹班班,物相杂而适均之义。”整段话的意思是:“质朴胜过文采,则像一乡野人;文采胜过了质朴,则像宗庙里的祝官(或衙门里的文书员);只有质朴文采配合均匀,才是一君子”。  参考钱穆的解释,“质”即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质朴无华的天性。所谓“文”, 正如司马光所言:“古之所谓文者,乃诗书礼乐之文,升降进退之容,玄歌雅颂之声。”是指人的外表...一、儒家理想的君子人格——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儒家创始人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系统阐述了他向往的理想君子人格,并提出了一系列的人格修养方法。《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道明了孔子所向往的君子人格形象,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从整句话看,一个品格高尚,礼仪修养高雅的人必须具备两种素质,即:文与质。但并不是说只要具备这两种素质就可以了,而是要使这两种素质达到恰当的配合,一定比例的协调,才能使人成为君子。那么“文”与“质”这两种重要的素质是什么呢?二者如何调配才堪称为君子呢?钱穆在《论语新解》中说:“质:朴也。文:华饰也。野:鄙野义。史:宗庙之祝史,及凡在官府掌文书者。彬彬:犹班班,物相杂而适均之义。”整段话的意思是:“质朴胜过文采,则像一乡野人;文采胜过了质朴,则像宗庙里的祝官(或衙门里的文书员);只有质朴文采配合均匀,才是一君子”。  参考钱穆的解释,“质”即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质朴无华的天性。所谓“文”, 正如司马光所言:“古之所谓文者,乃诗书礼乐之文,升降进退之容,玄歌雅颂之声。”是指人的外表的文饰,及后天“诗书礼乐”教养,是对人与生俱来的天性的文饰。“质胜文则野”说明,这种与生俱来的质朴天性中有好的素质,也有不好的素质,所以需要后天的“文饰”来弥补其不足。如果后天“文饰”不足,则会将先天本性中不好的一面暴露,使人看上去比较粗野,鄙俗。由此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文胜质则史”则说明,后天的文饰也应有一定分寸,而不是越多越好。如果后天文饰彻底掩盖了先天本性,那么这将遮蔽了人性本有的质朴纯粹的良好素质。一个失去内在本性,而只有外在华美装饰的人,让人觉得虚伪而夸张。因此孔子说要“绘事后素”,要求做一个有修养、有品格的人必须达到“文”与“质”的恰当协调,实现二者最佳的结合,弥补文质的不足,展示二者的优长。“彬彬”即是文质的协调配合。“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认为一个人应该做到“文”与“质”的完满统一,其言谈举止应该与内在的美好品质达到统一,“质”和“文”两者都不可偏废。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做才能体现出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呢?孔子在《论语》中有大量关于内反“质”,外修“文”的言论,这些思想贯穿于君子的言谈举止和立身行事中。《论语·卫灵公》:“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一个君子要将“义”作为他内在的人格操守,要以“礼”来约束,调节自己的外在行为,要以“谦逊”的方式与人言谈,要以“诚信”的态度和他人相处。只有做到了这几个方面,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君子。孔子理想的君子人格应该将“道义”作为他内在质朴无华的“本性”,将文明规范的礼仪作为他行为的外在“文饰”和约束标准,谦逊而忠诚的持守这种道义,将他实践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 《论语·阳货》中记载,孔子弟子子张请教老师如何做才能成为君子。孔子提出,要做到“恭、宽、信、敏、惠”。孔子认为,恭敬他人就不会受到侮辱;对他人宽容厚爱,人们就都愿意亲近他,与他共事;诚信待人,就会取得他人的信任;应事速敏,则容易成功;恩惠他人,则易使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恭、宽、信、敏、惠的内在品格,他的外在行为才是适宜而恰当的,他也才能成功地与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自我的工作目标。  二、儒家君子人格思想对秘书礼仪修养的意义  孔子所要实现的君子人格,内要以“仁义”为本质,外要以“礼仪”为行为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养成“恭、宽、信、敏、惠”优良人格品质,才能在具体实践中礼仪有度。儒家这种文质并重、内外兼修的君子理想对现代秘书礼仪修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一个有着良好人格修养和高尚情感的秘书工作者,必然能在千变万化的现实工作环境中,体现出良好的工作情操,合宜适当的行为礼仪。具体谈儒家君子人格思想对秘书礼仪修养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一)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与高尚人格  一位高素质的秘书人员应该以君子人格自励,努力修养自我,完善人格。如果能将“君子”人格的思想融于秘书的个人修养之中,这将对其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百善孝为先”,儒家首倡君子“孝悌仁爱”的精神品格。《论语·学而篇》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个学做“君子”的人,培养人格的基础要从孝悌做起。他要在家能做到孝敬父母长辈,出门能友爱兄弟朋友,谨慎于自己的言行,诚实守信地做人为事,把对父母兄弟的亲情之爱,推广为对社会大众的博爱精神。孟子曾说,我们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此处所言,即是儒家实现博爱精神的具体实现方式。我们从敬爱自己的亲人开始,推扩到敬爱他人的亲人,我们从爱护自己的孩子开始,推扩到爱他人的孩子。这样天下就处处充满爱,社会就处于和谐状态。作为秘书职业,他所从事的工作原本就是一种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位,这更要求秘书工作者要有良好健康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工作,尤其是要有一种爱的精神,一种乐于奉献,乐于付出的精神。学习儒家孝悌仁爱精神,可以培养秘书工作者的仁爱意识,使其将对父母兄长的敬爱之情,扩展为对社会人生的积极乐观心态,对工作的忠诚热爱态度。  其次,儒家君子“自强不息”的人格精神,可以鞭策秘书工作者积极面对工作。《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仁人君子要效法天道刚健不息的精神,不气馁,不怠惰,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儒家的这一思想可以用来砥砺秘书工作者,加强人格修养,培养孟子所言的“富贵不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精神,无论是艰难困苦,还是富贵贫贱,都不能使其变易人格操守与节气。  (二)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秘书工作必须具备的职业操守。儒家文化中的很多价值理念,为秘书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修养提供很好的养料。儒家所倡导的“见利思义”,“义以为上”的君子品格,让我们懂得了面对利与义的冲突时,应该如何选择。当面对利益诱惑时,一个真正的君子首先要想到“义”,看合不合“义”的要求。古人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获取这种利益符合道义的要求,则会欣然而取。如果获取的利益不符合道义的要求,则要以道义为上,当舍弃时,必须舍弃。在政府的重要部门和现代企业中,秘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岗位,他处于上传下达的位置。单位的很多重要信息,甚至是机密性的一些文件都要经过秘书这个职位传往下级部门。如果秘书工作者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没有见利思义,义以为上的人格操守,则很容易经不住利益的诱惑而以身试法,钻进不法分子设入的圈套,出卖政府或公司的机密。对儒家文化中义利思想的深刻学习与把握,可以让秘书工作者清楚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忠于职守,持守应有的职业道德。(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秘书,作为某个社会组织中专为领导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与事务的辅助者,社会交往活动是其主要工作内容之一, 秘书工作的特点是跟人打交道。无论是他的服务对象——领导,还是在为领导服务的过程中要形成的各种关系,归根结蒂,都是人际关系。处理好各种不同关系是秘书工作艺术的体现,恰当地运用礼仪来理顺关系,对秘书工作总体效益的提高大有帮助。那么,秘书如何培养自己良好的人际习惯,如何处理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人际关系呢?孔子以“正名”思想为前提,提倡的很多处理社会关系的思想在当代依然有重要价值,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孔子如何处理上下级关系。《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做臣下的要:“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意思就是,作为臣下面对领导要谦恭而有礼,要表示对领导的充分尊重与敬意。但孔子所主张的“恭敬”不是一味地讨好巴结领导,没有原则,没有人格尊严,比如像乾隆皇帝手下的和珅,为了巴结皇上,从来都是战战兢兢,称自己是“奴才”。一个正直而有尊严的臣下对其所服务的领导,应该做到“恭而有礼”,恭敬但不谄媚,有礼有节,不卑不亢。与此同时,我们不仅要尊重领导的人格,更要认真面对自己分内的工作,戒慎虔谨地把领导交给自己的工作干好,在与领导交往的过程中,要本着一个“忠诚”的原则。在孔子看来,臣下如能充分尊重领导人格,忠诚于领导的事业,君臣之间就会建立良好的上下关系。儒家的这一思想尤其值得我们借鉴,它可以为秘书工作者提供一个与领导相处的原则与基本要求,有利于明确其职责与地位。  其次,儒家“和而不同”思想,可以帮助秘书处理好在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其他各种人际关系。秘书是处于上传下达职位,要将领导所传达的精神与要求很好贯彻实践下去,首先要与传达对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实现应有的工作效果。那么如何建立这两者间良性的人际交往呢?儒家倡导“和而不同”精神,要求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充分尊重他人的个性与不同,希望能通过不同个性、不同元素间的组合弥补,实现完满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在人际相处中不要一味地求同,强调绝对服从,而是善于听取不同声音,结合不同人的特长,共同合作完成一项工作。这种合作精神不仅没有扼杀个性,而且能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充分尊重每一个成员的个体价值,带来工作意想不到的丰硕成果。儒家认为,实现这种“和”的精神,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要根源于“厚德载物”的人格包容精神与坦荡胸怀。  (四)形成恰当的礼仪行为  秘书形象不仅代表他个人,还体现其所在机关或单位的形象。秘书个人的学识,才能,修养,品格,风度,体魄,都能通过礼仪表现出来。所以秘书外在礼仪修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儒家所追求的君子礼仪,要求文质合一,恰如其分,强调其行为的内外和谐一致,反对没有内在精神的外在虚浮礼仪。《论语》中孔子批评巧言令色之人没有良好品质,认为:“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礼”是处理好人与人关系的关键一环,但必须有内在的“敬”与“恭”。只有恭敬有礼,礼仪有度,这样才会受到他人的欢迎与喜欢,建立与人亲如兄弟样的感情。儒家非常重视社交场合的礼仪容貌,强调待人接物时必须要重视仪容的修饰。儒家经典之一《礼记·玉藻》中概括的“九容”,即“言行举止的九种规则”,包括足、手、目、头、气、立、色、坐、口、声等仪容与言语要求,这些具体的礼仪规范,可以供我们细细品味并借鉴。总体说,在具体仪容上要求做到“沉雅自然”、“容止可观”,要沉稳而不浮躁,优雅而不俗套,自然而不雕琢。语言方面要求,言语要与身分场合相一致,要“言而有信”,“言当是非”,鄙弃巧言、谗言、谄言、淫言,说话要注意自己的身分。儒家所推崇的语言艺术,不仅适合语境,运用得体,机动灵活,注重实效,而且传递着尊重、友善、得体的信息,让人体验一种人格之美。
文章TAG: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