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 > 毕业论文 > 20减几怎么教学设计,一年级下册数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怎么教

20减几怎么教学设计,一年级下册数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怎么教

来源:整理 时间:2023-12-25 04:58:53 编辑:八论文 手机版

1,一年级下册数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怎么教

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教学在教“十几减9”时,我让孩子们讨论交流得出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做减法想加法”,另一种是“破十法”。课后我了解到学生掌握算法的只有几个孩子,最让我受不了的是个别学生仍然在借助扳手指计算。教学中有交流为什么理解算理的却只有几个呢?我反思我的课堂:从学生的倾听习惯、交流的落实上进行思考,虽有新课程理念合作学习、自主交流但是我只是关注了那些课堂中能主动学习的孩子,那些坐在教室没有听课意识的孩子他们在一节课中根本是学不到什么,叫他们起来说算理他们怎么能说呢?还有那些胆小不敢回答问题的孩子我又关注他们没有呢?我深思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这样的学习情况我将怎么进行后面的教学呢?目前最关键的要怎样调动孩子们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与怎样去培养他们的听课意识。 接下来的教学我想要训练学生会说算理(主要掌握“破十法”的算理)。我把“破十法”的口算过程板书在黑板上,以大组为单位选其中表达最流利的孩子当小老师带着其他同学读,四个大组比一比看那个大组的小老师多就给那一组加上一面红旗。在读算法的训练当中采用夺红旗比赛的形式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孩子们都想争当小老师。通过一节课的读说训练大部分学生都会说出用“破十法”十几减9每个算式的算理。第三节课教学我就感觉比较轻松多了,上课时我先对学生进行十几减9的口算练习,然后问:20以内退位减法我们学习了十几减9,是不是我们学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就学完了呢?孩子们深思片刻说:“不是”。那小朋友们能当小老师来出题考考大家呢?孩子们听说当小老师考大家非常感兴趣,很多孩子都积极的参与学习,体验着成功的喜悦。 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实践我得出:对于一年级的孩子,需要我们教师努力想办法去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特别是要训练良好的听课意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努力。

一年级下册数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怎么教

2,幼儿园大班列竖式计算退位减法教案

1.十几减9 教学内容: P12例1和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加法和减法的关系计算十几减9的题目,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关于例1的投影片,小棒20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9+3 9+7 9+4 9+8 9+5 9+9 9+6 9+2 2.填未知数。 9+( )=11 9+( )=15 9+( )= 12 9+( )= 16 9+( )=13 9+( )=17 9+( )=14 9+( )=18 二、新课: 1.教学例1。 ①出示例1左图。 请一名同学说一说图意。列式计算。 板书:9+2=11 ②出示右图。 比较左右两图的不同。然后说一说图意。请一名同学到黑板前列式。 板书:11-9= 请一名同学说一说得几,怎样计算?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 ③比较左右两图以及它们的算式有何异同点。 联系左右图,说一说,哪一种方法更快。 ④归纳指出:9加2得11,11减9等于2,所以计算11减9时,先想9加几等于11。因为9加2得11,所以11减9等于2。这样,比较快。 请一名同学说一说算法。 齐读:9+2=11 11-9=2 2.教学例2。 (1)让学生摆出12个小棒。 问: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把9根小棒捆成一捆,并且把它拿走,说一说意思。 根据意思列出算式。 板书:12-9= 问:要算12减9得多少,如何想? 学生说出算法后,写出得数。 然后再请几名同学说一说是如何想的。 (2)教学14-9=5,方法同上。 课间活动。 3。教学例3。 方法同例2。 4.教学例4。 学生试着完成题目。 5.小结: “想加算减”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的第1、2题。 2.练习一的第1、2题。 十几减9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课本P12——15页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十几减9的口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9+( )=13 9+( )=16 9+( )=15 13-( )=9 16-9=( ) 15-9=( ) 9+( )=18 9+( )=14 9+( )=17 18-9=( ) 14-( )=9 17-( )=9 (2)12-9=( ) 11-9=( ) 27-9=( ) (3)听算练习 (4)看图列式 请生上黑板板演,做完后口述计算过程。 二、练习: 1、观察图先说一说在完成练习二第1题。 2、完成第3题。 每人自己写一张十几减9的算式,然后作投递员放到答案正确的箱子里。 可以交换几次纸条活动几次,扩大练习量。 3、第5题: (1)从11-9开始,先按顺时针方向指定学生说出得数。再按逆时针方向,指定学生读算式并计算。 (2)不按顺序,任意指题,指定学生说出得数。还可以指定两个学生抢答,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3)让学生按顺时针的方向把算式写在本子上,再计算。

幼儿园大班列竖式计算退位减法教案

3,15以为不退位减法教案

只有20以为不退位减法教案了 《20以内不退位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借助熟悉的物体,使学生正确用数表示20以内这些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掌握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 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身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20以内不退位减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11~20各数的组成。 师分别出示数字卡片:14、17、12、11。 学生说数的组成。 二、新课教学 1.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1)搭积木(出示图片:摆一摆,算一算1、2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搭积木的游戏吗?(喜欢) 明明和丁丁搭好了两摞积木在列算式时遇到了困难,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2)根据图意谁能列出相应的算式?教师板书:10+3=13 13+2=15 (3)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说一说你的想法。 ①蓝灵鼠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 ②后来它又放上了两块一共是十五块,所以就是13+2=15 2.出示图3。 师:现在蓝灵鼠又在玩积木了,说说这次它是怎样摆弄的。 生:它从15块积木中拿走了两块。 师:观察得的很仔细,刚才图中是向下的箭号表示加上,现在箭号向上就表示拿走。怎样用算式表示? 生:15—3 师:怎样计算15—3呢? 生:先用5—3=2,再10+2=12。 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多说说,也可以同桌之间互说,加深算理。 3.出示图4。先指导学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填空,后集体反馈。 生1:现在又拿走了2块,拿只剩左边的1摞正好是10块,所以12-2=10。 生2:12可以分成10和2,所以12—2就等于10。 4.观察比较。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四幅图,说说有什么共同点? ①小组合作交流 ②集体反馈 引导学生找出今天的算式,在计算时都是先进行个位的计算然后在加上10。 5.小结。 我们通过观察画面,动脑思考帮助蓝灵鼠解决了它搭积木问题,列出了算式而且找搭积木的块数。你们真聪明。 三、算一算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你是怎么算得? (1)应该先引导学生观察左边一组的算式想想它们的联系。 (因为16可以分成10和6,从16里去掉6就剩下10,去掉了10就剩下了6,所以 16-6=10,16—10=6。) (2)出示:l7一3= 19—5= 师:说说你是怎样算这两题的? 生1:17—3,我是这样算的,17可以分成10和7,7先减3等于4,再加上10就等于14。 生2:19—5我也是先用9减去5等于4,再加上10等于14。 (3)找规律。 师:比较17—3=和19—5=这两个算式,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规律?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被减数多2,减数也多2,而差不变。现在阶段不能要求学生表述清楚,教师只要他们能体会到算式中各个数的变化即可。) 四、练一练 1.练一练第1题。(课本第9页)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口算,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看图写算式。投影出示练一练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这两题都是一题多解: 第一幅可以列式:10+6=16、16—6=10或16—10=6。 第二幅图可以列式:12+5=17、17—5=12或17—12=5 重要的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说说自己算式表示的含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再提问个别同学。 3.照小猪的样子说算式。(练一练第3题) (1)引导学生观察小猪所说的三个算式,弄清图意。 (2)请学生以4人为一个小组,在小组内说说你相到的算式,并由小组长记录。 (3)小组交流反馈。 4.口算比赛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回答,也可以请做错的同学再来说说怎么算。 五、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板书: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怎样计算这样的题目?(可以根据数的组成或数的方法进行计算)你还有什么想法?

15以为不退位减法教案

4,在吗能不能把20以内认识数的教案分享给我谢谢

《2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并且知道这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出11―――20各数。 3、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应用意识。 4、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向学生进行遵守交通规则的思想品德和安全意识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组成 教学准备:小棒、苹果教具、尺子、课件、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生活情境引入,教学新课。 1、生活中的数字。 (1)、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它的数量是多少?你能试着数一数么? (3)、你出门的时候有没有过马路的经验?在这幅图中你还能想到什么?(过马路要走人行道,红灯停,绿灯行。)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1—20的数。 (板书:11—20各数的认识) 3、数的组成(新知) (1)认识11。 ①你能数出10根小棒么?(10根小棒捆成一捆就是“一个十”板书1个十是10)。 ②接下来是哪个数?再放几根小棒?(板书:11) (如果摆放一堆),谁能把它摆放得整齐些,让我们看起来更方便。(一根一根的摆,满十根后,捆成一捆,旁边再放一根) ③这是1个十,这是1个一,那你知道11里面有()个十和()个一么? (2)认识12、13、14。 ①接下来是哪个数?小棒怎么摆? ()个十和()个一合起来是12呢? ②13、14。摆一摆,说一说组成。(实物投影) (3)、认识15。(板书) 请用小棒摆出15。汇报。 ()个十和()个一合起来是15 (4)认识16、17、18。 学生独立摆小棒,汇报研究成果。 (5)、认识20。 ①19怎么摆,19的组成。 20怎么摆。(另外一堆满十根,也捆成一捆)这样有几捆?(2捆)一捆表示的是“1个十”,那2捆表示的是几个十(2个十)。 所以,剩下还有么?(没有了)。 ②(2)个十合起来是20,还有()个()也是20呢? (6)、小结:十几就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的。 三、巩固练习,继续教学。 1、数的组成。(巩固), (1)同桌合作,从对方手中抽出一个数,并说出它的组成。 (2)猜一猜。 ①()个十和( )个一合起来是15。 ②( )个一是20。 ③2个一和1个十合起来是( )。 2、数的顺序。 (1)我们教室里哪里也有这些数呢? ①拿出直尺,找出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字,并读一读。 ②观察直尺。哪个数最大? 哪个数最小? 9后面一个数是几?10后面一个数是哪几?15后面一个数是几?19前面一个数是几?14前面一个数是几?…… 11比13大还是小,17比15大还是小? 12和14中间的数是几?,15和19之间的数是几?…… 数出12后面两个数? 14开始,数5个数。 你能说出哪些数比15小么?(小结:你发现了什么?15前面的数比15都要小)。 (3)你能从零数到二十?那你能从二十数到零么? 从七数到十三,从十八数到十二 3、生活中的数字。 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数,你能从下面的图中找出这些数。 三、游戏巩固。 1、选择10——20,一共11个小朋友,站到讲台上。一个小朋友代表一个数字。 教师和剩余的学生提问。 (1),排序, (2)###请你介绍一下你手里的这个数字? (3)15前面的数字请站出来。 (4)12和14中间的数字请站出来。 2、小结:这这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知识呢? 教学反思: 认识11——20的数重点要认识11、15、19、20这几个数,通过小棒让学生明白11——20数的组成和数的顺序,再通过各种形式明白数的顺序。这节课后需要注意的地方是 一、在教学中,教学用语:“摆”出11根小棒并不是非常好,用“数”出11根小帮更能让学生在操作中直观体会数字是怎样按顺序出现的。可见数学的语言是多么精妙,作为教师应该逐字逐句推敲自己语言的精准性。 二、数的顺序的教学中形式应多变。我已经通过教师范数、学生数、师生对数、生生对数、学生上台体会等各种形式进行教学。但是在数的过程中,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数的方法最合适,这是还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改正,这样才能让教学有收有放,更加流畅、生动和有趣,让学生更加热爱数学课堂,这是我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来源:屈老师教案网)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活动意图: 数学的加减法运算很重要。特别是20以内的加减法是各种数字运算的基础。学好20以内的加减法,有利于活化孩子的头脑,发展孩子的思维。 活动目标: 1、感知进位加、退位减的算法,整理和归纳计算规律。 2、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并从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活动准备: 蘑菇图形、 计算题目。 活动过程: 一、通过例题再现,唤起幼儿的回忆 1、 小明买了9个红苹果和2个青苹果,再出示集合图。 2、 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怎样列式? 教师引出:9+2=11。 3、苹果的总数是多少?如果吃掉了9个红苹果,还剩几个?讨论: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1-9=

5,20以内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结语

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地进行计算。五年制教材的内容有:20以内的进位加法,20以内的退位减法,求、和、求剩余的加、减法应用题,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六年制教材的内容有:20以内的进位加法,求和、求剩余的加、减法应用题。 五年制教材采取加、减法穿插编排的方法。先讲9加几,再讲十几减9;然后讲8加几,再讲十几减8……这样有助于加强加、减法的联系,使学生加深对加、减法关系的认识,也便于用加法计算减法,既能较快地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又使20以内的进位加法得到巩固。六年制教材由于课程计划课时的限制,只讲20以内的进位加法,先讲9加几,再讲8加几…… 1.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教材中仍用“凑十法”。但在编排上做了改进,改按9加几、8加几……的顺序进行教学。这样每一节课的内容单一、思路单一,规律突出便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如9加几,都是把第二个加数分成1和几,1和9凑成10;8加几,都是把第二个加数分成2和几,2和8凑成10……等等。从教材的前后顺序看,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讲完9加几,教学8加几时,可以引导学生想9加几是怎样计算的,启发学生想出要把8凑成10,就要把第二个加数分成2和几,2和8凑10。讲7加几时也可仿此进行。到讲6加几时,学生自己就能推想出该怎样计算。从而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材在具体内容的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1)注意加强与旧知识的联系。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以下面几方面的知识为基础的:9以内各数的组成;9、8、7、6各数加几得10,即9+()=10,8+()=10……;三个数连加式题,特别是第一步两数相加得10,第二步算10加几的。上述几方面的知识,在前几个单元的教学中已经为单元做了准备。本单元在教学每部分内容时,都先安排“准备题”复习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做准备。如9加几,先复习9以内各数的组成(分成1和几的)9+()=10,9+1+1=等。 (2)配合直观操作,突出计算规律的教学。如9如几,先让学生通过摆实物、图形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建立“凑十法”的初步直观表象;然后在算式中标出“凑十”的过程,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进位加法的认识,同时配合操作引导学生想:9和1得10,10加1得 11,接着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凑十”的过程,实出把9凑成10的思考方法;最后要求抽象地看算式用学的“凑十法”进行计算。 (3)逐步提高要求,促进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每部分内容的教学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前后知识的安排上也体现了逐步脱离操作,让学生在已学的知识的基础上迁移类推。直观讲解知识的例题逐渐减少,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逐渐缩短。 (4)注意引导学生联想,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简缩思维,提高计算速度。如教学8加几,计算8+9时,引导学生相用交换加数和不变的方法联想前面学过的9+8算出得数;教学7加几,计算7+8、7+9时,联想9+7、8+7……教学5、4、3、2加几,所有计算都可以通过联想算出得数。这样既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材在练习中安排一些简缩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简缩思维中间环节,提高计算速度。如8+5,只要想5可以分成2和3,得13。这些仨法都有利于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2.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教材中仍用以加法算减法。在编排上改为按十几减9、十几减8……的顺序的进行教学。这样编排与进位加法相配合,在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多数学生是能够理解和掌握的。 本单元在退位减法的编排上跟进位加法的编排原则一致: (1)在教学新知识前,注意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如讲十几减9时,先复习9+()=11、9+()=12等,为教学十几减9做好准备。以后讲十几减8、十几减7……等,安排类似。 (2)注意直观操作,突出用加法算减法的计算方法。如十几减9,教材先出一幅图,从加法引入减法,同时也使学生明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怎样用加法算减法。然后让学生操作,进一步体会用加算减的方法。再借助实物图直观思考如何计算。最后只看算式抽象地想。教材为突出用加法算减法,除了在开始时用加法引入减法外,在以后的教学中不再出现加减法对照,以免对减法有干扰。 (3)逐步提高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材开始在算式下面注明想的过程,以后要求独立思考的内容逐步增加,到教学十几减5、4、3、2时,就都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4)本单元退位减法的编排,还可适应不同教学方法。在不打乱教材顺序的情况下,可以用“破十法”教学。 3. 加、减法应用题 在10以内加减中的教学中已经出现过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先出现有图有文的应用题作为向讲完全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的过渡。最后出文字叙述的应用题。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应用题的基本结构,会联系加、减的含义正确列出算式,知道单位名称(不要求学生写),口述答案。 本单元应用题采取加、减法混合编排。这样既有助于对照区别,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材特别重视联系加、减法的含义解答应用题,同时注意使学生初步知道分析应用题的基本方法。如教材中注明思考的过程。这里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按照教材所给出的思考过程口述出来,只要学生能按照教师的提问回答。以后经常带着练习,学生会逐步掌握。
如53 4用进位加法和进位减法怎么算

6,20以内的退位减法怎么教孩子容易接受

(1) 点数。注意要点:手、口、眼一致,开始是自问自答,如数完问“一共有几个?”“3个”,一定要再让他看一遍,即你要给复习一遍,实际上是在告诉他为什么是“3个”,这就叫“3个”,继而可以先问他有几个,然后要看他的反应,家长快速判断,以便用哪种辅助的方法。在教点数的同时,我教了于泽杰十个指头表示“几”的方法,所以到后来就可以用手指表示法辅助他,教具最初选择同样的物品,注意经常更换,我们那时笔帽、瓜子、栗子、积木、塑料片、花生仁,总在换,后来发现他对我们写字画画有兴趣,在做这些同时,又加进了画的东西,如画o、r、□,然后在旁边写上数字,数字一定在数完后再写,因为这个数字是辅助他理解的。点数从3以内开始,突破以后泛化到5以内,到6以上时,因杰杰在说话节奏上出现问题,最初我并未意识到是节奏问题,只是觉得6到10之间的点数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所以表现很不稳定,直到去“星星雨”反馈才发现是说话没有节奏,导致手、口、眼不一致,结果不稳定,但我那时知道他有数的概念。点数突破又保持很稳定大约用了一个月时间,对于我们这样的孩子,可以说是奇迹。点数稳定以后,目标又提高了,即点数的“内化”,就是你几个东西,孩子能用目测的方法告诉你是“几个”,最初这个方法我是看王老师这样做的,但是对于太多就不适用了,她用二个小盘一个盘里放“1个”,一个盘里放“3个”,告诉他这是1个,这是3个,我们是采用按住他手的方法不让他手动,只能用眼、口,最初是5以内的目测,最多到20以内,其实到10就可以了,主要让他明白的是方法,只要掌握了就可以了,逐渐地他可以不出声只用眼睛和心数,最后说出得数,目的就完全达到了。我感觉内化的过程也是孩子长时间注意力培养的过程,如果你的孩子现在还坐不住,不要说学点数,可能连最基本的东西也学不了。内化的东西在后来做加减法时,还会大有用处。(2)唱数、识别数字。其实正常孩子的数学发育过程是先唱数再点数,而我在教孩子时几乎是同步进行,因为唱数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太容易了,因为他们的特点就是机械记忆好,如果你的孩子能唱数至100,也不要沾沾自喜,认为他行,这并不代表他识数,只有点数通过了,才能说他有数的概念、识数。唱数往往容易教,对于孩子来说,这同会背诵一首稍长的有重复内容的诗歌无异,如果天天教,也不会用多长时间。可是点数就不同了,有的孩子可能用半年、一年甚至二年、几年的时间,所以,劝大家在点数上一定多花费精力,多动动脑筋。点数通过了,对交往也有好处。这里还是回到唱数上来,你很容易教会了唱数,可以提高一下目标,让他按要求唱数,如“你给我数到70”“从30数到45”等,这也可以使孩子理解指令,唱数会了,可以倒数数,再会了,再提高目标,按要求倒数,唱数要注意“9”、“19”“29”等,因为这是到下一个“十”的转折点,倒数数注意是“100”“90”“80”“70”等,这到下一个“十”的起点。识别数字的方法可以给他写出来贴在墙上,按你的计划走,不要贪多,可先认1-10,再认到20、30,前面认识了,后面的就很容易,往往孩子都会泛化,不会泛化的往往在少数。我在这个环节给杰杰提高了目标,又教会了他认识“百十个”,即会读几百几十几。事实证明,唱数、认识数字、点数掌握以后,他也有发挥的空间,比如他给一本很厚的书编页码,他就一边写一边读页码,也给我们带来不小的惊喜。(3)数与物品的对应。就是放几个物品让他知道有几个,我认为这仍是点数的范围,是在点数的基础上目标提高了,点数往往是从孩子的左边可以一个一个拿着往右数,数完后知道是几个就行了,数与物品的对应要求相对高些,一般是书面化,什么是书面化?就是不用一个一个拿着数,而是你画上几种物品,要求他在旁边或上边、下边写出对应的数,也可以摆放几个物品,让他把对应的数字放在相应的物品下面,我是在教会杰杰点数和点数内化,识别数字后做这项的,确切地说是提高目标的,因为在教点数时就同步教了很多东西,其中也包括数与物品的对应。提高目标的方法,是摆放二堆物品,如一堆是“3”个,一堆是“5”个,你给他二个“3”和“5”的卡片,让他在自己数完后放对位置,判断他是否会了,数与物品的对应或称物品与数的对应是为下一步教加减法做准备工作。(4)按数取物,就是你说出或写出一个数,让他拿出同样多的物品,这又是数与物品对应的基础上的更高目标,方法可以灵活多样,比如不拿物品,让他做动作,“拍5下手”、“捶10下桌子”、“踢2下腿”、“拍我的手5下”。按数取物我定的目标很高,最多到了几十,因为这取决于杰杰长时间注意力较好,如果他才5个就不拿了想去干别的,根本不可能给你拿出25个,由于他的听觉较差,非常差,所以教按数取物时总要用数字或口头多次提示的方法,当然这都不算什么了,现在想点数我们花费的功夫太深了,点数会了,内化,数与物品,按数取物包括后来的相邻数都太容易了,根本没费什么劲就都会了。(5)相邻数。孩子会唱数是教会相邻数的基础,正常孩子你告诉他“5”的弟弟、哥哥是什么,他就明白是4、6,我们的孩子往往分不清弟弟、哥哥的含义。我们教相邻数,先是用1-10的数字让他按指令摆,从小到大,会了,提高目标,从3到7摆,也从小到大,都会了,抽出一张比如说“5”吧,让他知道要把这个“5”摆放到4和6中间,再升高目标,用4、5、6做,可以任意拿其中一张数字到拿二张数字,然后可以用“4、5”,“6、7”,从拿二张到三张数字,1-10从大到小摆,同前面一样,如果都没问题了,就可以提高到100以内,这时我们才体会到孩子会唱数、倒数,以及识别数字在这里的用途了。我们把杰杰的目标都提高到几百,如- - 569 - -这样,其实不在于他会到几百,而是他真正理解了,一旦理解了,你出10以内的和1000以内没有区别,只是那时我自己的虚荣心做怪罢了。(6)加减法。先教的他加法,10以内的加法,我们从教他唱数时起的原则和目的就是要让孩子理解,所以教加减法也是按这个原则去做的,现在看来是的,首先我们放3个物品和2个物品,先让他数3个物品,数完将3放在物品上面或下面,“十”我们先拿在手里,再让他数2个物品,数完放在物品上面或下面,然后我们把“十”放在数字的即3和2的中间,告诉他3个加2个一共是“5”个,我们把这二堆物品从左至右数,之前应先让孩子会读“十”“=”,从我们给摆放物品到用纸画物品是一个提高,然后至“3+2=?”,要求他先拿出3个物品,再拿出2个物品,再把二堆一数他就知道是5个了,多次后他就理解了“+”和“=”的意思了,目标再次提高,“3+2=?”要让直接拿出2个,然后接着3往后数,数完他即知道是5。减法只是相反,“5-2=?”,主要让他明白从5个里拿走2个,还剩下3个,“5-2=3”。10以内会了,20以内。现在说,杰杰并不完全会加减法,为什么这样说呢?同等小学的加减法要求孩子会用碰“10”的方法,这个我们还没有教,如果你给他出95+9,他就用点点的方法数,也就是说还不会进位、借位,还需要工具,点点也是工具,那要出15+12他就点12个点,所以下一步我们也还要教他碰“10”的方法。在加减法这一节里,我们看到以前所学的每一个内容都在这里综合运用上了。如果是正常孩子,他会很快分辨出5+2的得数是7,他肯定会把相邻数的知识用上,而我们的孩子则不会这样运用。(7)数的组成和分解。正常情况下,应先教数的组成、分解,再教加减法,这也是孩子的数学发育过程,我们是在教会加减法后才教分解、组成的,由于是颠倒了,所以感觉很容易。还是举例5,先拿出5个物品,你告诉他5可以分成3和2、1和4,反之组成也是这样。(8)比较数的大小,是我们近期才解决的问题,以前只是在加减法之前教过他多、少的比较,未教大、小,学前班的内容就有了大、小比较的内容,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你随便出2个数,他能很快知道哪个大,哪个小,但是用“>”“<”他就联系不到一起,总是出错,我们就让他写出汉字大、小写在数字的下面,结果仍然不奏效,直到我们只要求他把前1个数是大还是小写出来,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相邻数的内容在这里又用上了。比如1和3比较,他知道3大1小,我们就不让他在3下面写上大,只在1的下面写上小,前面是小就写<,如果前面数大就写>,从这可以看出这种孩子的不灵活性,正常孩子很快就能分辨出来用>或<,在教这个时,我们辅助方法是将1-10排列,他一旦错了,一看1-10数字,他就知道哪个在前就是小,哪个在后就是大。
二十以内的减法可以用倒数的方法,如14-5=? 以一个拳头代表十,四个指头代表四,依次按下指头,个位数数完之后把拳头展开,恢复成十个指头,再减去一个就是得数. 这是没有小物件时候的办法,关键不是办法,而是想象力达到一定阶段的自然发生,祝您的孩子顺利度过这一阶段. 又如,16-7=? 宝宝竖起7个指头,从16起倒数为15,14,13,12,11,10,9,得到9作为答数.这个办法比先借10过来,减7得3,用3加上6得9简单一些,宝宝也感到倒数比借位方便省事又好懂得多.所以先练习倒数,再学减法,更为方便. 同时,学减法也可以从食物学起.如一串香蕉共有10只,今天来了爷爷、奶奶加上一家三口共5个人,每人吃掉一只,问还剩几只。如此,由易到难,不难让宝宝理解。

7,如何教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

第一步:让孩子熟练地学会数数。要求是:1、 能熟练地从“1”开始往下数。2、 能熟练地从中间的某个数开始数。例如:老师说:从4开始数;从12开始数。3、 能熟练地从中间的某个数开始倒数。例:老师说:从4开始倒数,从12开始倒数。数数是小班的学习内容,我们老师觉得应该每一个孩子都应该会。可是,我们却忽略了很多孩子只会从“1”开始数,如果你让他从中间的某个数开始数,他们可能就不知道数了。或者说孩子不知道从9—10、19—20、29—30这种整数上跳数。第二步:让孩子熟练地掌握数之间的前后关系:例如:5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8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从5往前数,往后数,从11往前数,往后数。第三步,让孩子熟练地掌握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例如:7与8哪个大?12与4哪个大?第四步,让孩子学会念题。很多孩子会看题,但不会念题。孩子知道“+”、“-”的方式,却不知道读法。让孩子读出来是为了下一步计算时,告诉孩子:念到“加”时,就是把数往后数。念到“减”号的时侯就是往前数。第五步,教会孩子认识个位与十位,让孩子熟练地说出两位数中的个位是几,十位是几?例如:15,个位是5,十位是1。第六步教孩子进行计算:1、数手指加减法:加法例如:15+2= 我们告诉孩子:把大的数15放在心里,把小的数2用手指表示(让孩子把手指伸出来),中间是“+”号,就是从15后面的数开始点手指,15后面是16,点两个手指就是16、17,那么就15+2=17。减法例如:15-2= 我们告诉孩子:把大的数15放心里,把小的数2用手指表示(让孩子把手指伸出来),中间是“-”号,就是从15的前面数开始倒数,15前面是14,倒数2个手指就是13,那么15-2=13。加法例如:15+2= 我们告诉孩子:个位与个位相加就是5+2=7,十位与十位相加就是1,那么15+2=17减法例如:15-2=,我们告诉孩子,个位与个位相减就是5-2=3,十位与十位相减1-0=1,那么15-2=13。这两种方法相对来说,“数手指”只适合两个数中有一个是单数的加法算式,因为如果两个数都是双数,那么手指就不够用了;而“个、十位相加减法”虽难学些,但能适用于所有算式计算,从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来说,我建议用“个、十位相加减法”。
20以内的加减法怎么教? ? 这是我曾经看到的一位老师提出的困惑。反复思考多次,想找相关的资料,可思考再三,还是直接以自己对理论的理解与个人的教学经验相结合谈一下这个问题。 幼儿学习加法是怎么学习的?以3+2为例,我们怎么教?其实最初是数数的方法,也就是先拿出三个,再拿出两个,让幼儿数一下。一年级的学生教学时也多用此法,经常使用的是小棒或手指。 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开发,学生可能感觉数数的方法有些笨了,是不是有些简单的方法?妻子教幼儿园时,曾经试过,如3+2可以引导孩子把3放在心里,伸出两个手指头,这样依然用的是数的方法,但这样就可以从四开始,而不再是从一开始数。自然学习做起练习来就快多了。其实此处的方法有研究结果证明是两个阶段:一是从小数开始数,如5+6,把5放在心里,伸出6个手指头。二是从大数开始数,如5+6,把6放在心里,伸出5个手指头。不要小看这一点点的变化,计算的速度可是难以想像的快。如计算3+8,假如从一开始数,学生需要数11个,假如从小数开始数,学生需要数8个,假如从大数开始数,只需要数3个,计算起来那个快?这不言自明。 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还有一个阶段,就是拆分法。以2+4为例,学生可以想像自己的手指头,先伸出两个,再伸出四个,那就是2与3 正好是5个,是一只后的手指头数。还有一个,与五放在一起就是6。也许有老师认为学生用从大数数的方法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再用拆分法? 我简单介绍一下,数手指头,这几乎是所有孩子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而且有相当多的实践经验。那我们为什么不合理利用一下?因为在数手指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有这样的经验:几个手指和几个手指加在一起是五以及五个和一个是六,五个和二个是七,五个和三个是八,五个和四个是九,五个和五个是十。这些经验与拆分法放在一起,学生自然能经历了计算自动化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必须经过多次操作、计算以及思考这些计算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学习20以内的加法还会有问题吗? 也许20以内的减法我还没有提到,可我们想过没有:似乎我说的每一种方法都可以逆运用,特别是放在心里一个数,在计算十以内的减法时,应该特别有效。 学生在学习20以内加减计算的时候基本要经过三个思维发展过程: 第一个过程,借助物。 比如,借助手指头、小棒、圆片、小东西等实物数数,得到结果。 第二个过程,借助图形。 比如,画线、圆等帮助得到计算结果。 第三个过程,借助符号。 这个应该是抽象化的结果,看到算式,计算出结果。 学生在学习20以内加减法过程中也有方法的发展。上面刘勇老师谈到的就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因为熟练程度,因为借助工具的不再方便,表现出的自觉、自动的优化算法的过程。 先是一个一个数得到总数;发展到把一个加数看成一个总数接着往下数得到最后的总数;慢慢的熟练了,会直接看到算式报出得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肯定是动态的,我们老师一定要关注到,读懂学生在这里就非常重要。 前面刘勇老师在谈方法的时候,多是说老师是这么教的。如果老师没有交,学生会怎么计算呢?开始是一个一个的数,数大了,他会如何呢? 我有个观察,我站在一个学生后面看他计算,他有的题目计算的快,有的计算的慢,还有个别的会掰手指头。观察后,我和他交流“你是怎么算的”,他告诉我的话,当时也令我吃惊也令我高兴。 从他告诉我的话,我发现几种算法同时存在,而且还有老师们没有涉及的规律的发现和运用也在其中。 比如,有的题目,像2+3之类的很快写出得数;9+3之类的用9+1+2“凑十法”;8+5用的是记着大数往后数(这个他就没有用凑十法);9+4,因为刚算过9+3=12,所以就是13(厉害!会发现规律并运用)。同样的,还有减法计算,也是几种算法同时存在。 通过这次的观察,我知道,虽然我们人为的把学生思维层面的发展分为几个方面,但是,实际上,这些不同层面的思维方法是同时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而且也被学生运用于不同的场合,更需要关注的,也是学生表现的更可贵的是,学生的思维发展实际上远远超出我们老师的设计,学生思维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教学之外也存在)实际上更活跃、更多维、更灵活。 呵呵,说到这里,好像跑题了。 实际上,读懂学生,才会很好的发挥学生中存在的学习资源,来更好的展开教学。 比如,在问题情景中抽象出算式后,8+6,请学生自己想一想,算出结果;然后,组织交流,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就会获得学习经验,更会领会和学习其他同伴的想法,他们也会自觉、自动的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使自己的算法优化的。 另外,口算的练习,还需一定量的控制,可以每天上课前3分钟进行一些口算练习,可以从最开始的口算试题全涉及,到有重点的涉及一些容易出错或相对较难的题目。可以从最开始的看着卡片口算,到听算、心算,等等。平时的作业也可以采用多样的方式,比如:连线、找朋友等加强练习。 匆忙之中回复,想到哪里就说到那里,呵呵,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可以这样教 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也是数学的最基础知识,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也是以后学习多位数四则计算的基础。例如一道多位数加法,就是由若干个20以内加法组成的,能否正确、熟练计算20以内加减法,将影响以后的学习。所以《标准》对这部分内容,提出了明确的目标,除了要求正确计算外,还提出了速度的要求:在第一学段结束时,达到每分8~10题。 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要比10以内加减法要复杂些,学生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这些方法都和我们采用的十进制计数法有关,把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转化成10以内加减法。因此,我们要组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和个性差异,每个学生想出的方法会不尽相同的,这就会产生算法多样化,由此可见,算法多样化是独立思考的必然结果。那么,怎样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呢? 1、首先要敢于放手,给学生探索思考的空间 过去我们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先要有一些准备题,课堂教学时,在检查复习环节作好铺垫。如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必然要复习9+( )=11这样的内容,就是为“用加算减”打下基础,这样的教学,只能产生一种算法,即,11-9=?想:9加几等于11,9加2等于11,所以11-9=2。然后进行这样程式化千篇一律的叙述口算过程的训练。其结果必然变成枯燥的计算操练,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因此我们首先要敢于放手,创设问题情境后,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索,不加任何提示和铺垫。如新教材创设了“小白兔买铅笔”这个拟人化的故事情境,学生面对要解决的问题,列出算式15-9后,教师应让学生借助小棒进行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交流自己怎样算出得数的。有的学生可能一根一根地减,得出6根。这种方法,虽然并不高效,是他经过思考想出来的,应当给予肯定。有的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把15分成10和5,10-9=1,1+5=6”。也有的学生“把9分成5和4,15-5=10,10-4=6”。也有的学生可能会用加法计算减法“9+6=15,15-9=6”。如果没有一个小组想出这种算法,教师也不要勉强非要让学生说出这种算法,这样学生会挖空心思地说出很多不是思考策略多样化的算法。这时,教师可以根据情况,你认为需要,可以以合作者的身份,介绍这种算法,供学生选择。如果认为没有不要,不介绍也可以,不见得书上列举的算法,都要展示给学生。有时,学生可能出现书中没有的算法,仍以这道题为例,学生说:“15-10=5,15-9=6”。他是根据已有知识进行推理的,也是一种思考策略,教师也应予以肯定。 2、组织交流,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代表发言,用小棒进行演示,组内人员可以进行补充。在进行全班交流时,要鼓励小组代表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更重要的要组织其它小组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想法,在倾听过程中,还要反思自己的想法,真正起到交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教师不要硬性规定哪一种方法最好。有些方法是分不出什么高低的,如教材中第二、三种方法,有时因题制宜,因人制宜,如11-2,一个一个地减也很快,11-9,一个一个地减就太费劲了。有的学生喜欢记住几道题的得数,其它的题进行类推,也是可以的。如,他知道9+9=18,推出9+8=17,他知道16-8=8,推出16-7=9,16-9=7,也是一种很好的解题策略。如果有的学生老是停留在低效的一个一个减的计算上,教师可以善意地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教训,为什么总是比别人算得慢,而且还容易算错,使他心甘情愿地接受别人的方法,培养勇于反思的良好学习品质。 3、寻找规律,提高计算技能 要想提高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能力,除了采用多样化的练习方式外,还可以让学生找规律,如9加几的题目,让学生从小到大竖行排列,算出得数,9+2=11,9+3=12,9+4=13,9+5=14,9+6=15,9+7=16,9+8=17,9+9=18。让学生找一找得数个位上的数与要加的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发现“少1”,再让学生回忆计算的过程,因为把要加的数中抽出“1”和9凑成10。又如,让学生找一找在20以内退位减法中得数是“9”的题目有什么特点,学生列举出下面各题:11-2=9,12-3=9,13-4=9,14-5=9,15-6=9,16-7=9,17-8=9,18-9=9。学生发现相减的两个数个位上的数相差1。当然,这样的规律不宜找得过多,也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
数学运算本身是枯燥抽象的,例如1+1=2,最终结果就是2不可能是3,没有道理而言,孩子必须接受并记住产生条件反射,循序渐进,熟能生巧,反复练习,这个没有捷径的,只有这样速度和正确率才能得到提高,你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试试: 1、10以内加减法需运算自如,速度快、正确率高,这是基础; 2、先少后多,先从20以内加法开始,循序渐进; 3、20以内加法OK,再练习减法; 4、加减法都OK,最后练习加减法混在一起的题。 但前提是家长一定要耐心,孩子烦躁你一定不能烦躁,因为对你而言很简单但对孩子而言很难,这很正常的,我们要耐心持续的帮助孩子,让他在数学运算方面越来越棒。
你好,学龄前孩子主要以数字与数量的启发为主。一个苹果对应数字“1”这样的教学,然后让孩子熟悉数字1-10.教育中多用实物教具,增加趣味性的方法。大班到学前班是幼小衔接,主要是简单的加法和减法的学习,或是连加连减。不过现在孩子的教育比较超前,很多孩子在大班的时候已经可以掌握20以内加减法了。
听说幼升小要考20以内的加减法,感觉儿子对数不是很敏感,这几天有意去教一些数学方面的东西,发现很困难,自己也没那个耐心,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去说,于是去寻找了一些资料,比较实用,记录下来: 20以内的数的分成及加减法,是幼儿对数与量的基本认识。是幼儿园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如何教好“20以内的加法”呢?我在这里谈几点自己教女儿学习“20以内的加法”的心得。第一步:让孩子熟练地学会数数。要求是:1、 能熟练地从“1”开始往下数。2、 能熟练地从中间的某个数开始数。例如:老师说:从4开始数;从12开始数。3、 能熟练地从中间的某个数开始倒数。例:老师说:从4开始倒数,从12开始倒数。数数是小班的学习内容,我们老师觉得应该每一个孩子都应该会。可是,我们却忽略了很多孩子只会从“1”开始数,如果你让他从中间的某个数开始数,他们可能就不知道数了。或者说孩子不知道从9—10、19—20、29—30这种整数上跳数。第二步:让孩子熟练地掌握数之间的前后关系:例如:5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8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从5往前数,往后数,从11往前数,往后数。第三步,让孩子熟练地掌握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例如:7与8哪个大?12与4哪个大?第四步,让孩子学会念题。很多孩子会看题,但不会念题。孩子知道“+”、“-”的方式,却不知道读法。让孩子读出来是为了下一步计算时,告诉孩子:念到“加”时,就是把数往后数。念到“减”号的时侯就是往前数。第五步,教会孩子认识个位与十位,让孩子熟练地说出两位数中的个位是几,十位是几?例如:15,个位是5,十位是1。
文章TAG:20减几怎么教学设计怎么教学教学设计

最近更新